與其它設備不同,電池生產或無法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據《華爾街日報》最新報道,許多政府和車商正在全世界范圍推動電動車的發展,但是他們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巨大阻礙:大型電池組生產成本過高,難以削減,約占整車過半成本。
無論是業內人士還是政府官員都認為,隨著電動車銷量的快速增長,電池成本也會越來越低。然而,大量科學家和汽車工程師卻持相反意見。他們認為,與輪胎和烤面包機不同,電池組并不能享有規模經濟的生產優勢。
專家們稱電池的大量生產將導致相關金屬價格居高不下,甚至在短期內還會有所增高。電池的電子元件和相關附件的價格在短期內也不可能下跌。
據悉,美國能源部門計劃在2014年時,把電池成本降到2009年時的70%。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電池技術研究者JayWhitacre在接受訪談時提到,政府的目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但是在最近的3-5年內是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的,起碼需要10年。
高額的電池成本讓定價為33000美元的聆風利潤微薄,哪怕其獲得了聯邦7500美元的稅收減免。日產方面對電池組的價格并無做過多評論,只是表示第一代聆風并沒有任何利潤可言。只有當2013年實現電池元件大規模生產時,才有盈利可言。
日產認為他們可以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來減少電池成本。在土耳其的土麥那,日產正在修建一家年產能達到20萬輛的電池生產廠。
JohnsonControls的電池部負責人AlexMolinaroli對5年內縮減一半電池生產成本很有信心。“作為全球最大的電池生產商之一,我們將從提高管理效率、減少浪費和削減管理費用上壓縮成本,而不是在研發成本上做文章。”AlexMolinaroli稱。
但是一些科學家和汽車生產商并不是那么有信心。因為超過30%的電池成本是來自金屬材料,比如鎳、錳、鈷(鋰只構成金屬材料中很小的一部分。)
科學研究院年初發布的一份報告提出,金屬材料的價格不會隨著電池生產的擴大而降低,反而會因為需求增加被推高。報告稱,雖然從2000年到2008年,電腦和手機的鋰電池生產成本下降了35%,但是近幾年價格并無再繼續走低。
各大研究院和豐田公司都聲稱美國能源部門的目標不具有可操作性。一家專門研究電池生產成本的學術研究協會表示,要把成本削減一半起碼需要20年,3-5年無法做到。據悉,這家學術研究協會由12名電池領域的專家組成。
報告說,電池封裝殼的成本占了電池總成本的主要部分,并且幾乎沒有下降的空間。此外,電池包含控制電壓輸送的電子傳感器和調節電池熱量的電子控制器。這些電子產品已經是規模生產了,規模的再擴大對成本的下降作用不大。
一家電池生產廠的高級經理表示,電池組裝工人的用工成本也相對較高,因為高壓作業的他們需要比一般工人接受更多培訓,業務更加精熟。這就意味著用工成本這一塊也很難降下來。
豐田CEO和其全球總工程師也認為,依據在鎳氫電池上的經驗,他們對鋰電池價格將會大幅下降深表懷疑。電池咨詢機構負責人MenahemAnderman說,“就算是在下一個10年,也難以做到大幅削減電池成本。為了讓電池滿足可靠、安全、持久的標準,我們不知道還需要增加多少投入。如今就想著削減成本了,這肯定會對前3個標準的達到產生不利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