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過剩?專家質疑政府決策
來源:網絡來源 日期:2009-10-30 作者:全球電池網 點擊:
2009年10月19日,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舉行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信息發布會,其中一個重點是多晶硅產業。
多晶硅分為電子級和太陽能級,后者是制造太陽能電池的基礎生產原料,是太陽能光伏行業的重要產業鏈,而太陽能將是中國新能源的主要發展領域之一。
“說多晶硅產能過剩,依據是什么?”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質疑說。
被稱為“世界最大太陽能硅片供應商”的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小峰則表示多晶硅產能過剩“是一個普遍的誤解,從有效需求看,太陽能行業的需求遠遠大于產能,不是一點,而是無限大”。
9月8日,賽維LDK高調舉行了萬噸級高純硅項目投產慶典活動,其產能遠遠超過2008年中國多晶硅4000多噸的全部產量。而在此之前,8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多晶硅產業出現“重復建設傾向”。
“傾向”沒有多長時間,就上升到了有關部門“過剩”的判斷。
9月26日,國務院轉發了十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嚴格控制在能源短缺、電價較高的地區新建多晶硅項目,對缺乏配套綜合利用、環保不達標的多晶硅項目不予核準或備案;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大于3000噸/年。
據悉,近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兩部委針對光伏產業展開全方位調研,目的是具體了解多晶硅產能“到底有多大,過剩到何種程度”。9月10日,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出現在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調研,這是一家多晶硅產能位列全球三甲的企業。
政府對多晶硅產能問題為何如此重視?在產能“過剩”問題上,為何又有不同的看法呢?
除了石定寰、彭小峰,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太陽電池技術研究室主任王文靜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在金融危機、光伏市場收縮的情況下,多晶硅產能最多也只能說是短暫的相對過剩,根本談不上絕對過剩。
“2008年中國生產太陽能電池250萬千瓦,對多晶硅材料的需求量近2萬噸,而國內產量僅4000多噸,所以80%的多晶硅需要進口,我預計,2009年中國多晶硅進口的比例雖然會有所降低,但至少在50%以上。”王文靜說,“在這種情況下,籠統地說多晶硅過剩會讓人難以理解。”
石定寰認為應從動態的角度看待產能問題:中國在建的多晶硅項目全部建好后,以現有的太陽能電池對多晶硅的需求量看,可能會有過剩,不過多晶硅僅是一種制造太陽能電池的工業材料,不是最終產品,必須和電池市場同步發展,達到動態平衡,否則到時候就會出現不足。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兼光伏專業委員會主任趙玉文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三五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多晶硅市場仍然短缺,要依賴國外進口,2009年仍需進口1.4萬噸,所以根本談不上產能過剩問題。”
既然多晶硅不僅沒有過剩,反而緊俏短缺,為什么有關部門對投資多晶硅開始采取限制措施?
按照一些業內人士的說法,可能是人為因素的錯誤影響。
王文靜說,一些企業為了享受更多的優惠政策,比如多征占廠地,或為融資炒作,故意虛報產能;另外,對多晶硅產能缺乏統計不科學,比如在時間上按全天24小時、全年365天足額統計,不考慮檢修、節假日等非生產因素,也制造了產能水分。
對多晶硅項目圈地問題,已引起人們的關注。比如,四川新津工業集中發展區一個3000噸多晶硅項目占地879畝,結果引發“一個多晶硅項目為何占地近千畝”的輿論批評。
索比太陽能網以“中國最大光伏行業門戶與互動交流平臺”自居,其業務部門工作人員曹宇對本刊記者說:“不少多晶硅生產企業以虛報產能的方式來跑馬圈地,然后就沒有動靜了,讓大量土地閑置睡覺。”
比虛報產量更嚴重的是故意夸大甚至惡意捏造多晶硅產能過剩的言論,以期達到影響政府決策的目的。
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用趙玉文的話說就是“有的企業怕別人上,擔心搶占自己的地盤”。
一家能源企業負責人對本刊記者說,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就有此“嫌疑”,因為無錫尚德購買硅材料可能是簽的長期協議,仍是高價,如今價格下降,將使其電池產品面對競爭對手時處于不利地位。無錫尚德是中國第一家在美國主板上市的民營企業,上市“暴富”的施正榮被稱為中國光伏界的“比爾.蓋茨”。
無錫尚德則予以堅決否認,無錫尚德媒體關系負責人張建敏對本刊記者說:“這種論調還是對尚德囤積硅材料的質疑,施正榮董事長已答復過這種質疑。”施正榮不久前曾表態:“尚德沒有囤硅,尚德積累的硅只是可以滿足兩個星期的生產量。”
在此之外,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曾向外界透露,一些準備投資光伏發電的企業希望通過相關人士去游說國家能源局,以達到提高光伏上網電價的目的。
多晶硅分為電子級和太陽能級,后者是制造太陽能電池的基礎生產原料,是太陽能光伏行業的重要產業鏈,而太陽能將是中國新能源的主要發展領域之一。
“說多晶硅產能過剩,依據是什么?”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質疑說。
被稱為“世界最大太陽能硅片供應商”的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小峰則表示多晶硅產能過剩“是一個普遍的誤解,從有效需求看,太陽能行業的需求遠遠大于產能,不是一點,而是無限大”。
9月8日,賽維LDK高調舉行了萬噸級高純硅項目投產慶典活動,其產能遠遠超過2008年中國多晶硅4000多噸的全部產量。而在此之前,8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多晶硅產業出現“重復建設傾向”。
“傾向”沒有多長時間,就上升到了有關部門“過剩”的判斷。
9月26日,國務院轉發了十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嚴格控制在能源短缺、電價較高的地區新建多晶硅項目,對缺乏配套綜合利用、環保不達標的多晶硅項目不予核準或備案;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大于3000噸/年。
據悉,近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兩部委針對光伏產業展開全方位調研,目的是具體了解多晶硅產能“到底有多大,過剩到何種程度”。9月10日,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出現在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調研,這是一家多晶硅產能位列全球三甲的企業。
政府對多晶硅產能問題為何如此重視?在產能“過剩”問題上,為何又有不同的看法呢?
除了石定寰、彭小峰,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太陽電池技術研究室主任王文靜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在金融危機、光伏市場收縮的情況下,多晶硅產能最多也只能說是短暫的相對過剩,根本談不上絕對過剩。
“2008年中國生產太陽能電池250萬千瓦,對多晶硅材料的需求量近2萬噸,而國內產量僅4000多噸,所以80%的多晶硅需要進口,我預計,2009年中國多晶硅進口的比例雖然會有所降低,但至少在50%以上。”王文靜說,“在這種情況下,籠統地說多晶硅過剩會讓人難以理解。”
石定寰認為應從動態的角度看待產能問題:中國在建的多晶硅項目全部建好后,以現有的太陽能電池對多晶硅的需求量看,可能會有過剩,不過多晶硅僅是一種制造太陽能電池的工業材料,不是最終產品,必須和電池市場同步發展,達到動態平衡,否則到時候就會出現不足。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兼光伏專業委員會主任趙玉文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三五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多晶硅市場仍然短缺,要依賴國外進口,2009年仍需進口1.4萬噸,所以根本談不上產能過剩問題。”
既然多晶硅不僅沒有過剩,反而緊俏短缺,為什么有關部門對投資多晶硅開始采取限制措施?
按照一些業內人士的說法,可能是人為因素的錯誤影響。
王文靜說,一些企業為了享受更多的優惠政策,比如多征占廠地,或為融資炒作,故意虛報產能;另外,對多晶硅產能缺乏統計不科學,比如在時間上按全天24小時、全年365天足額統計,不考慮檢修、節假日等非生產因素,也制造了產能水分。
對多晶硅項目圈地問題,已引起人們的關注。比如,四川新津工業集中發展區一個3000噸多晶硅項目占地879畝,結果引發“一個多晶硅項目為何占地近千畝”的輿論批評。
索比太陽能網以“中國最大光伏行業門戶與互動交流平臺”自居,其業務部門工作人員曹宇對本刊記者說:“不少多晶硅生產企業以虛報產能的方式來跑馬圈地,然后就沒有動靜了,讓大量土地閑置睡覺。”
比虛報產量更嚴重的是故意夸大甚至惡意捏造多晶硅產能過剩的言論,以期達到影響政府決策的目的。
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用趙玉文的話說就是“有的企業怕別人上,擔心搶占自己的地盤”。
一家能源企業負責人對本刊記者說,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就有此“嫌疑”,因為無錫尚德購買硅材料可能是簽的長期協議,仍是高價,如今價格下降,將使其電池產品面對競爭對手時處于不利地位。無錫尚德是中國第一家在美國主板上市的民營企業,上市“暴富”的施正榮被稱為中國光伏界的“比爾.蓋茨”。
無錫尚德則予以堅決否認,無錫尚德媒體關系負責人張建敏對本刊記者說:“這種論調還是對尚德囤積硅材料的質疑,施正榮董事長已答復過這種質疑。”施正榮不久前曾表態:“尚德沒有囤硅,尚德積累的硅只是可以滿足兩個星期的生產量。”
在此之外,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曾向外界透露,一些準備投資光伏發電的企業希望通過相關人士去游說國家能源局,以達到提高光伏上網電價的目的。
上一篇: 論新能源汽車與光伏產業的發展
下一篇: 漢能微晶硅雙結膜太陽能電池組件開工
版權聲明:全球電池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
>>相關文章

正在加載評論列表...
本文共有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