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國的鉛酸蓄電池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勉強可為一個弱小的鉛酸蓄電池工業雛形。新中國成立前,全國只有十幾家電池生產小廠或作坊,從業人員還不到800人,只能生產一小部汽車蓄電池和供維修用的極板及少量的通訊用蓄電池和固定型蓄電池。年耗鉛量不過400噸。
今天,我國鉛酸蓄電池行業已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型企業相結合,具有一定規模的制造體系。隨著能源、交通和通訊等支柱產業飛速發展,主要用于汽車、摩托車、電力、通訊等產業的鉛酸蓄電池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市場不斷擴大。
“在汽車工業迅猛增長、政策對再生能源產業的大力扶持、工業電子技術不斷進步的拉動下,我國鉛蓄電池工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會逐漸縮小,我國鉛蓄電池工業將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王金良表示。
近年來,電動汽車等新能源交通工具的開發,使鉛酸蓄電池行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98—2004年我國鉛酸蓄電池產量年均增長17.8%,2004年達到了30%。預計隨著汽車數量的不斷增加,這一比例還將繼續增大。而在出口方面,我國鉛蓄電池的平均出口增長率將不低于20%,出口份額將逐步提高。至2009年,我國鉛蓄電池的年平均銷售增長率大約為15%,年產量將達到13000萬—14000萬千伏安時,銷售收入650億—700億元。
與百年歷史的鉛酸電池等相比,鋰離子電池只能甘稱小弟,但是這個“小弟”卻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力與前途。
2001年,一位六旬老人在上海拜訪了時任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負責人萬鋼。在談話中,他感情強烈地反復表達著自己的一個意愿——“希望給鋰離子電池一個機會。”
這位老人就是被尊稱為“中國鋰電池之父”的中科院院士陳立泉。作為國家863計劃二次鋰電池專題負責人,陳院士對我國鋰電池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群體的形成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0年,當得知鋰電池在“十五”863計劃電動車重大專項中不被看好時,陳立泉再也坐不住了。在他的奔走呼告之下,萬鋼力排眾議,鋰離子電池順利入圍863計劃。
從這時開始,鋰電池的研發進入了高潮:“十五”和“十一五”期間,主要正負極關鍵材料和電解液實現了國產化量產。2006年,中國鋰離子電池的產量達到世界鋰離子電池產量的41%,2008年達到50%。在手機和MP3用電池市場,中國產品占據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
“我國鋰離子電池電動汽車在技術上具有可以和發達國家競爭的優勢,并且具有發達國家所沒有的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因此,集中力量,重點攻關,迅速推進鋰離子電池電動汽車的產業化,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戰略選擇,是確保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徑。”陳立泉院士說。目前,我國已成為鋰離子電池三大生產國之一。僅小型鋰離子電池一項,我國已達年產20億只,技術水平與日本同步。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堿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領域也取得長足的進步。我國對太陽能電池的研究起步于1958年。20世紀80年代末期,國內先后引進了多條太陽能電池生產線,使中國太陽能電池生產能力由原來的3個小廠的幾百kW一下子提升到4個廠的4.5MW。2002年后,歐洲市場特別是德國市場的急劇放大和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的橫空出世及超常規發展給中國光伏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示范效應。現在,我國已成為世界太陽能電池生產第一大國,2008年總產量達到2000MW,超過全球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隨著市場的強力推動和太陽能轉換效率、生產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晶體硅材料生產技術也獲得突破,并逐步打破國外的壟斷。
密封型蓄電池有著無需維護和無酸氣排放,電池可在任何方向存放和使用等優點,在郵電通訊、固定電源、計算機UPS電源、燈具儀器等場合廣泛應用。江蘇雙登集團近年來通過技術創新,先后開發了通信用閥控密封蓄電池、膠體電池等產品,產品覆蓋65個國家和地區,通訊電池取得歐美等數十個國家的進網認證,被許多國家的政府部門采購用于備用電源。
在堿性蓄電池領域,我國金屬氫化物鎳電池生產近10年來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從1996年不到2000萬只,發展到2007年的12億多只;氫鎳電池是在空間科學研究有著重要應用的產品。在技術領域,哈爾濱工業大學王紀山教授首創的泡沫鎳干粉式制造電極技術,極大地促進了行業的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