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酸蓄電池誕生的一百多年來,有一個現象一直困擾著學術界。當蓄電池深度放電(指從10.5V到0V),此時蓄電池電解液表現出來的是鉛的“溶解度增大”鉛離子濃度升高,當鉛離子濃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形成鉛枝,甚至產生鉛枝搭橋而造成短路、斷格。其原因是蓄電池在放電過程中,陰極的硫酸充當著兩個角色,既是電解質又是反應物質。
也就是說Pb若想與硫酸根結合成PbSO4 ,必須從零價變成2價,而在深度放電時其中大部分硫酸在放電到10.5V時已經在正負極板化合成了硫酸鉛。而深度放電時,此時的硫酸溶液已經變得密度很低,換句話說已經變成了弱電解質,硫酸根數目相對減少,隨著電流的放出,正負極板的鉛被迫變成2價的鉛離子。因為電解質密度變得越來越低,電離強度變得越來越弱,沒有足夠的“動力”促使鉛離子與硫酸根離子結合成硫酸鉛,在低溫狀態下就更加困難。隨著放電深度的增加,正負極板釋放的鉛離子濃度越來越高,由于相同物質的親和性導致鉛離子結合成鉛枝。這就是普通蓄電池為什么深度放電時電解液中反而會出現大量鉛離子的根本原因。在過去的技術書籍和文獻中曾有人認為深度放電鉛的溶解度會大幅度提高,而且百思不得其解。顯然“鉛的溶解度會增加”是一個錯誤的理解。
深度放電時陽極表現為:Pb首先分解成P和2離子,然后P+4+S+2→P+2 在弱電解質中,如果鉛離子與硫酸根離子強行結合,會因為硫酸根離子不夠用而產生大顆粒不可逆硫酸鉛。
那么普通蓄電池加入由石家莊賽博機電技術研究所發明的“CH-L納米離子態蓄電池長壽添加劑”后就會變成為“離子態蓄電池”,而在離子態蓄電池中,無論是強電解質還是弱電解質其中的各種金屬鹽都處于高電離態,也就是有足夠的“離子動力”促使鉛離子與硫酸根離子相結合成正常的可溶性硫酸鉛。隨著放電這一外部條件的不斷進行,鉛離子釋放數量也越來越多,而在高離子態的電解質中,硫酸根有足夠的動力迅速與鉛離子結合成硫酸鉛而沉積在正負極板上形成可逆態硫酸鉛。這就是離子態蓄電池為什么在大電流深度放電時也不會形成鉛枝搭橋的根本原因。
由于“蓄電池長壽添加劑”的問世,在蓄電池生產中應用后,很多蓄電池廠的廢品率幾乎降為了零。蓄電池內阻高度一致,容量提高了10%左右,完全免去了蓄電池配組程序。更讓人驚喜的是起動蓄電池應用CH-L納米離子態蓄電池長壽添加劑后,其壽命已經能達到8年左右,接近于設計壽命。無疑“蓄電池長壽添加劑”的出現為今后電動汽車等動力電池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在不遠的將來制造出長壽命動力蓄電池已經不是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