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黄网站欧美内射

全球電池網 | 供應 | 求購 | 企業 | 招商 | 資訊 | 展會 | 人才 | 電池論壇 | 電池品牌 | 采購中心 | 產品大全
E電通服務 建議
資訊
登錄 注冊會員
您當前位置:首頁>資訊頻道>行業新聞>正文
中國加速研發大容量鈉硫電池 欲奪國際市場
來源:中國儲能網 日期:2011-3-2 作者: 點擊:

位于上海嘉定的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鈉硫基地雖然地理位置并不優越,卻已經吸引了吳邦國、溫家寶、俞正聲、路甬祥、萬鋼、韓正等領導人前來參觀視察。

那是因為,這里正在示范運行的鈉硫電池儲能系統關系著未來上千億的市場份額,也在我國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減排戰略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儲能技術被視為是現在新能源戰略發展的瓶頸問題。根據美國電力研究院公布的資料,在各種化學儲能技術方案中,鈉硫電池是唯一一種能同時實現高效率和大容量的儲能電池,技術優勢明顯。

但在實際中,液流電池、鋰離子電池等儲能電池被大量研究和開發,而鈉硫電池卻僅有日本NGK公司能夠實現商業規模的應用,獨占世界市場。

2006年,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和上海電力公司合作,自主研發出儲能用大容量鈉硫電池,目前已進入中試階段,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有望實現其規;a的國家。

除此之外,全世界還沒有其他成功研發鈉硫電池的案例。究其原因,就是鈉硫電池的技術門檻較高,一般科研機構很難從零開始進行研發。

近日,《科學時報》記者在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采訪期間參觀了鈉硫電池實驗室和研制基地。項目負責人、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溫兆銀告訴記者,儲能市場巨大,僅鈉硫電池的細分市場也相當之大,如果國家支持力度足夠,我國的商用鈉硫電池有望在3~5年內趕上日本現在的水平,在未來打破NGK公司一統國際市場的局面。

中國第一、世界第二

記者在采訪期間發現,由于缺乏競爭對手,在對我國自主研發的鈉硫電池的所有介紹中,唯一參照就是日本NGK公司,這也是鈉硫電池研發和商用現狀的真實寫照。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自主研發的鈉硫電池可謂“中國第一、世界第二”。

溫兆銀直言:“我們接待了很多國內外的學者和業界人士來參觀和交流訪問,有人擔心會不會發生技術泄密。我們認為,鈉硫電池的技術難度大,需要有各路精英的啟發,要更上一層樓,離不開同行的支持和幫助。但事實上,鈉硫電池的技術門檻高,國內涉及鈉硫電池研究的機構寥寥無幾,希望和壓力都承擔在我們的身上。”

鈉硫電池以鈉和硫分別用作陽極和陰極,Beta-氧化鋁陶瓷同時起隔膜和電解質的雙重作用。其中陶瓷介質是鈉硫電池能否研發成功的關鍵和核心。而NGK和上海硅酸鹽所的共同點就是在陶瓷材料上都有幾十年的研究基礎。

實際上,鈉硫電池最早由美國福特公司在上世紀60年代發明。當時,日本、中國、德國、英國等一些國家也針對車用電池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由于上海硅酸鹽所在陶瓷材料的研究上基礎較強,我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形成了以中科院硅酸鹽所為主的研究隊伍,總共有10多家研究單位參與。

已經退休的硅酸鹽所研究員曹佳弟回憶說,我國鈉硫電池的研發可謂“兩上兩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硅酸鹽所傾全所之力研發鈉硫電池,到70年代達到高潮,在1977年實現了6千瓦的面包車示范。但隨后,車用鈉硫電池的研究進入低潮。直到80年代初期,中國科學院從院“六五”規劃開始給予支持,尤其是“八五”期間得到了國家“863”重點項目的支持。但當時,全國只剩下硅酸鹽所還在繼續鈉硫電池的研究。而到“十五”之后,全國的研究都基本處于停止狀態。

與此同時,國外鈉硫電池的研究也基本停滯。除了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重新定位,聚焦鈉硫電池的儲能應用,并研發成功、實現產業化,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在日本成功的激勵之下,2006年,應上海電力公司之邀,硅酸鹽所重新撿起了這項研究,并定位為大容量儲能用鈉硫電池。

根據要求,研究組必須在4個月內拿出電池樣品,而當時,硅酸鹽所對鈉硫電池的研究已經停止了五六年。況且,溫兆銀組成的研究組僅有5個人。另外,同小容量的車用電池相比,儲能用電池的技術難度更高,技術難以簡單移植。因此,當時攬下這一重任時,有同事說溫兆銀 “瘋了”。

這4個月,他們確實過得很“瘋狂”。當時還是學生,現在已經成為研發團隊核心成員的韓金鐸回憶起往事還是心有余悸:“那4個月過的真是‘魔鬼訓練法’,基本每天都24小時連軸轉,所以那4個月足以頂一年。”

除了自己連軸轉,他們還監督加工單位也跟著連軸轉。要研制出大容量儲能用鈉硫電池,首先就必須研發出專門的技術設備。“那時候我們經常深更半夜出現在合作的廠家‘突擊視察’或是通宵達旦地進行設備試驗。時間不等人啊!”溫兆銀回憶道。

2006年12月31日到2007年1月2日,研發團隊經歷最后兩天兩夜的不休不眠,終于制作出第一件大容量鈉硫儲能電池。

溫兆銀總結道:“4個月的成功起步,源于幾十年的積累,突破原有思維定式,加上技術路線設計正確。”他特別強調了電力公司的風險意識,羅宏杰所長等所領導的強力支撐以及上海市科委的正確引導和中科院的關心指導。

定位100兆瓦以下集中分布式儲能

據溫兆銀介紹,上世紀70年代末出現的那次世界范圍的鈉硫電池研發停滯主要是由于其作為車用電池的定位受到挑戰:一方面,鈉硫電池需要的運行溫度較高,在當時難以解決安全性和可靠性問題;另一方面,鎳氫電池、鎳鎘電池、鋰離子電池等相繼發明,這些常溫運行的電池取代了鈉硫電池成為車用電池的主流技術。因此,作為車用的鈉硫電池逐漸淡出,到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基本停止。

唯一堅持下來的就是日本NGK公司和東京電力公司從1983年開始聯合研究儲能用大容量鈉硫電池。“關鍵是他們找到了運用的突破口,不再把鈉硫電池用在動態的電動車上,而是用于靜態環境下的儲能,因此同其他電池相比更能發揮特長和優點。”溫兆銀說。

鈉硫電池用于儲能有多種方式,如對電網用電的削峰填谷,平衡夜晚和白天的用電;發生故障時的應急;接入可再生能源,使間歇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平穩地輸入電網。“如果能起到調節峰谷的作用,中國就可以少建很多發電站,而發電站的投資往往是巨大的。”溫兆銀指出。

不過,再大容量的儲能電池同抽水儲能等物理儲能方式相比還是小。據課題組成員劉宇介紹,鈉硫電池今后的定位是解決集中分布式能源供應,規模定位在100兆瓦級別以下。

曾留學日本的劉宇介紹道,日本鈉硫電池儲能系統的主要用戶是工廠、企業等集中分布式能源用戶。因為這些大的工廠、企業往往用電量較大,在用電高峰時對電網的沖擊也較大,通過配備的儲能系統就能在關鍵的用電高峰消減電網壓力,調節電網的峰谷平衡。

他補充道,抽水蓄能調節的容量很大,適用于大型發電廠,并且受地理條件限制。而鈉硫電池體積小、方便靈活,更適用于社區、醫院,甚至家庭等小規模供電系統。

產業化推進還需國家層面支持

目前,硅酸鹽所100千瓦/800千瓦時的鈉硫電池儲能系統正在經受上海世博會的示范考驗。世博會期間,國家電網上海世博園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上海漕溪能源轉換綜合展示基地)對4種儲能電池同時示范,其中鈉硫電池是容量最大的一種,占到總容量的2/3。

記者在采訪時注意到,地處上海漕溪路變電站的儲能示范控制中心對嘉定基地的儲能系統全程遠程控制和操作。該系統目前穩定運行,成功并網,在夜里充廉價電,白天放電重新輸回電網。 “這也是將來能走到商業化應用的起步。”溫兆銀滿懷希望地說。

“為了實現工程化研究,我們研制出一條2兆瓦單體鈉硫電池的試驗平臺,每天可以制備35~40個大容量電池。羅宏杰所長、楊建華副所長親自推動項目的開展。”溫兆銀說:“通過這條試驗線,我們使鈉硫電池快速走向了小批量化試制,現在已經掌握了鈉硫電池生產的各個環節,為產業化打下了基礎。當然要真正進入市場應用還遠遠不夠。

儲能市場是巨大的,有數據顯示,僅上海一地可預見的市場規模就可達400億元。

溫兆銀認為,將來各種儲能技術都會有各自的市場,即便鈉硫電池分享其中的一小塊也是很大的市場。“現在最緊急的是可再生能源如何實現并網。這塊不僅市場大,而且需求迫切,沒有儲能系統的配套,風力發電基本上不能實現并網而無法正常運轉”。

除了在日本國內100多個電站中運行。NGK的技術還遠銷國際市場。僅2009年,NGK就有150兆瓦容量出口到歐洲、300兆瓦的合同輸出到阿聯酋。

“NGK年生產能力只有150兆瓦,但是國外訂單已經把未來3年的產量訂滿了,可見鈉硫電池的儲能市場供不應求。”溫兆銀分析道。

記者分析發現,常規的一臺風機一般在3~5兆瓦左右,需要對應2兆瓦左右的儲能系統進行匹配。而數據顯示,我國到2020年的風電累計裝機將達到2300萬兆瓦。

“所以對于儲能市場來說,150兆瓦是個很小的數字,F在的技術發展遠遠跟不上市場的發展。”溫兆銀說。

對于市場需求的迫切性和發展不協調的現狀,溫兆銀認為必須有國家層面的推動才能實現突破。他說:“現在很多技術有技術基礎,但是要真正進入市場還很難,要向產業化推進必須有更大的支持力度。”

據悉,NGK公司在研發鈉硫電池的最初幾年中一直虧本,NGK每位新上任的理事長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到底還要不要研發鈉硫電池。而它最后能堅持下來多虧了東京電力持續的大力支持,讓一項已經被世人放棄的技術重獲新生。

劉宇認為,NGK之所以能實現商業推廣,一個重要因素是日本機電配套企業的能力很強,實現了生產的自動化、連續化。“它的自動化程度甚至比生產鋰離子電池還高。”劉宇說,“我們下一步要實現規;a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中國企業的工業生產能力。”

溫兆銀表示,硅酸鹽所的鈉硫電池正處在產業化準備階段,除了跟電網公司合作,還將與制造企業合作,共同推進產業發展。“這個產業涉及到很多方面,一旦推動起來將很快形成巨大的產業鏈。”他說。

NGK從2002年開始商業推廣,到2008年實現贏利,用了6年的時間。根據溫兆銀理想的設計,我國現在必須加速起步,花上3~5年時間達到日本現在的規模。“要做到這點才能順利進入市場規模的生產,今后形成一定的競爭力。”他強調。

 

上一篇: 普通電池屬于什么垃圾無標準答案 下一篇:  沒有了
版權聲明:全球電池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
評論表單加載中...
正在加載評論列表...
本文共有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