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常務會議,再三強調,“核電發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并明確表示,“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核安全規劃批準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
“規劃的調整意味著整個產業發展節奏的改變”,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內陸核電站的建設或將停滯,剛剛提高到8600萬千瓦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目標或將降低。
雖然有專家認為核電發展仍是長期的能源發展趨勢,但是以風能、水力、光伏為代表的替代性能源板塊已開始蠢蠢欲動,帶出了市場對全球能源格局的新猜想。
余震中國核電緊急叫緩
16日,環保部發布《核動力廠環境輻射防護規定》。規定要求,核動力廠包括核電廠在選址時,必須綜合考慮廠址所在區域的地質、地震等廠址周圍的環境特征;核電廠在運行前,就要啟動環境輻射監測。據了解,規定將于今年9月1日起實施。
“受政策影響的主要是擬建項目,由于在核安全規劃批準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開展前期工作,將給后續進展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中信證券電力設備及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楊凡指出,這令剛剛在去年被提高到8600萬千瓦的核電發展計劃面臨了極大的變數。
據了解,為實現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15%的目標,去年有關部門對《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進行了調整,目標定在8600萬千瓦,比2007年規劃目標提高一倍以上。
這一度為各地發展核電吹響了集結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都紛紛開始規劃本省的核電規劃,其中包括湖南桃花江核電站、湖北大畈核電站和江西彭澤核電站等。
然而國務院新的決定一出,多家正處在國家正式批文沖刺期的核電站前景堪憂,核能協會專家透露,“恐怕要等到相關的核安全規劃出臺后,才能有進一步的動作。”而其他動議多年的內陸核電站的建設當然也只能偃旗息鼓。
遇冷全球核電跌入冰河
核能,一種被譽為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能源,曾一度是各國致力發展的對象。據了解,核能為美國提供了20%的電力供應,日本則已經超過了30%,而世界上核電發展最好的法國,其78%的電力均依靠核能。
在日本核危機事故面前,世界各國都顯得沒那么淡定,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在日本核泄露事件下,“全球原本稍稍放松的核能政策將不得不再次收緊”。
14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宣布,暫停去年通過的延長核電站運營期限計劃3個月。15日,默克爾再次宣布,將暫時關閉德國1980年以前投入運營的7座核電站,同時對所有核電站進行安全檢查;芬蘭也決定對全國核電站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測;瑞士則暫停了境內核電站更新改造計劃;委內瑞拉則暫停一個核電站的建設計劃;英國目前的新建10座核電站計劃可能也將擱置;印度也開始重新審查現有的核能發展計劃。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日本核危機事件,導致民眾對核安全產生社會性的憂慮。美國在三里河核電事故后,甚至30年幾乎沒有建造過新的核電站。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軍控與防擴散中心秘書長洪源表示,日本原本規劃到2020年核電占電力供應的40%,經過這次核泄漏事故,可能在未來核電的份額上要明顯下降,預計其他國家核電規劃也將受到此次事件的沖擊。
變向光伏發電或迎春天
業內專家指出,如果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方案真正貫徹落實,國內的電力能源結構恐將有所改變,火電與水電將仍然會是電力供應的主力,而風電、水電和太陽能等新能源則將得到大力發展。
據了解,在目前電力結構中,我國火電的發電量則占電力供應總量的83%左右,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等占比約為12%。雖然核電裝機只有1000萬千瓦左右,約為一次性能源的4%,但截至目前,國務院已核準34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3692萬千瓦,其中已開工在建機組達25臺、2773萬千瓦。根據核電相關規劃,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8000多萬千瓦,屆時核電將在整個電力里的比重達到7%左右。
然而,由日本核危機引發的事故已造成核能安全輿論的甚囂塵上,或將觸發國家能源政策的轉向。專家指出,受日本核泄漏事件影響,我國核電規劃規模和核電站建設速度可能放緩,而水電、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展將受到進一步的重視。雖然光伏發電成本要比核電高,但并不存在像核泄漏這樣的潛在危險。而水電、風電等新能源發展成本極為低廉,且風電建設周期較短,預計未來風電建設與發展速度將加快。
國金證券有關分析師指出,目前從政策取向上來看,國外對核電裝機規劃的壓制暫時無法避免,而中國對核電規劃的謹慎態度可能也會被進一步加強;此次事故將對新能源未來發展的結構產生較大影響,對光伏、風電、水電等新能源的預期將進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