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汽配到特種汽車、客車組裝,再到整車生產項目
核心提示
中國北車集團、長城汽車……一個個汽車驕子布局泉州,首期投資15億元的泉州海峽軌道客車項目前期工作有序進行,項目將在年底前動工。如果說整車生產在泉州正在創造“從無到有”的傳奇,那么作為汽車制造產業鏈中重要一環的汽配業,則早已在泉州綻放異彩,汽配企業“唱主角”的南安汽配與工程機械產業基地吸引69家企業、47個大項目,就是有力佐證。
整車生產有望實現突破
多年來,從特種汽車到客車,再到汽車電子,直至今年3月簽約引進長城汽車整車生產項目,泉州一直致力于培育汽車制造業的產業鏈。今年年初的簽約,讓泉州人看到“泉州造”軌道客車將來穿行在全國土地上的美好前景。趁著“大干150天”的東風,中國北車集團在泉州臺商投資區建設軌道車輛生產和維修基地項目正在穩步推進,有望年底動工。項目首期投資15億元,投產后年產值18億元。據介紹,還將適時啟動動車維護、維修、制造產業基地建設。毫無疑問,項目的建設將有效填補泉州汽車整車生產企業的空白,對泉州培育汽車支柱產業、建設汽車制造基地、完善汽車產業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除了已成功引進的一期新華旭、遠東北方奔馳特種汽車、深圳五洲龍等項目外,在泉州還可以看到重慶力帆客車、瑞馳汽車電子等一個個身影。根據簽訂的經濟技術合作協議,重慶力帆客車項目生產客車、轎車,投產后總產值40億元。而瑞馳汽車電子則規劃了120畝的工業用地。
2010年,泉州汽車產業將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以及汽車關鍵零部件等項目、汽車產業集聚區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汽車電子項目成果產業化,建成配套設施更加完善的獨具特色的新能源客車、專用車及關鍵零部件生產園區,這都預示著泉州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
汽配拳頭產品“以小搏大”
作為汽車制造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泉州的汽配業“小角色”已有“大作為”。據泉州汽車工程機械配件行業協會透露,泉州從事汽車工程機械配件產業的企業已逾1000家,年交易額達200多億元,形成了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
技術創新,助推泉州汽配行業發展。由于擁有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絕密配方,明佳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橡膠煉制加工方面擁有絕對的“發言權”,在汽車橡膠制品業內稱雄。“ACR減震系列是我們的王牌。”該企業有關負責人占德友自豪地說,公司銷售額每年以30%的速度平穩遞增。同興汽車同步器有限公司經過技術改進的中橋三聯齒輪,耐用度大大提升,產品出口至東南亞與歐美各國。拳頭產品增強了企業負責人洪華梁比肩國際廠商的信心,他準備9月到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頂級汽配展“轉轉”。
一個小小的極板,一年產值實現13億元,安溪閩華電池有限公司憑借極板這個電池中的核心元件,嘗到了“以小搏大”的甜頭。“電池的7成價值在極板。”該企業吳副總介紹稱,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產極板的廠家。泉州雙塔汽車零件有限公司則是以自行研發的雙層減噪油底殼技術搶占國內市場,通過自主開發模具,他們制造出的各種規格的油底殼廣銷海內外,投產半年納稅就超過300萬元。
產業集群打響區域品牌
產業形成集群,離不開良好的載體空間。在泉州汽配業產業布局中,南安濱江汽配與工程機械制造基地無疑是一個閃耀的明星。穿梭在這塊近8平方公里的產業園中,涌入眼簾的是汽車電子產品開發及生產、汽車防抱死制動系統生產經營、GPS車載衛星導航儀生產、汽車安全氣囊生產、汽車動力轉向器生產、車用鋁合金輪轂項目等細分項目。
據基地辦負責人介紹,這些項目有的是直接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有的則可以由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技術攻關,部分相關產品還可替代進口產品。凸顯高新技術導向的舉措,有助于在承接全球汽車產業轉移中搶占先機,同時為承接廈門和福州汽車工業的輻射創造條件。
在明佳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生產的占德友一周就有三四天接待國外客戶。汽車減震技術不斷創新,加快與汽車廠同步開發,先后成為日本五十鈴公司等知名車企的A級供應商。建新廠僅僅一年多,同興汽車同步器有限公司洪華梁就不得不在附近租廠房。“自主研發后橋差速器齒輪,使用壽命可以翻兩番。”他告訴記者,工藝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更為關鍵的是自己成功設計出生產模具,只等規模化生產。專注于極板的安溪閩華電池現在也往下游發展,進軍電池成品組裝。記者采訪時,正趕上6萬平方米的新廠房竣工,準備上馬用于發展風能和太陽能的蓄能電池。據吳副總介紹稱,已與廈門大學合作成立閩華電池研究所,專攻風能、太陽能和動車型蓄能電池。
“應當減少產業內的無序競爭,加強集群合作,打造集群競爭力。”業內人士表示,應以泉州汽車零部件生產促進中心成立為契機,納入國際采購目錄,推動主機廠與泉州汽車工程機械配件進行配套,對“泉州汽配”這個區域品牌形象統一進行包裝,向來自世界各國的采購商展示泉州汽配行業的實力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