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主流發電方式多以晶體硅為基礎原料。2006年—2008年,全球多晶硅市場的瘋狂行情導致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上漲。當時,薄膜電池發電方式以其成本低備受青睞,許多電池生產商也紛紛轉投薄膜電池生產,薄膜電池發展將替代晶體硅發展的“替代論”充斥行業內部。隨著多晶硅價格回歸理性,傳統光伏電池價格趨于穩定。未來,多晶硅價格仍將處于下降通道,讓已引進薄膜電池生產線的企業有些始料不及。隨著多晶硅價格失守,薄膜電池成本低的優勢正在消失。據記者了解,計劃上薄膜電池的企業其薄膜擴張計劃均處于停滯狀態,如今僅有部分企業在繼續薄膜電池的研發與生產。一時間,薄膜是外資設備商“陷阱”的說法在行業內盛行。到底應該如何看待薄膜電池發展?本報專訪多位太陽能專家分析評說薄膜電池的發展。
“薄膜電池是做為一種新技術引進的”
——訪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徐征教授
“薄膜‘替代論’是不客觀的”
近日,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徐征教授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他認為,薄膜電池將替代晶體硅電池之說是不客觀的。他表示:“市場上認為薄膜電池將憑借其生產成本低、材料易得等優勢,替代傳統多晶硅、單晶硅電池這種說法是不客觀。”
徐征說:“持此種觀點的人,大多以其材料易得性來說明薄膜電池的成本優勢,但從整體成本考慮,僅產品成本低還不足以說明這個行業的生產成本低。比如同樣做一個大型電站,除了考慮生產設備、生產技術,還要把更大的土地成本算進去。目前,晶體硅電池的轉換率是薄膜電池的兩倍,建一個同規模電站的話,僅土地成本薄膜電池將是晶體硅的兩倍。一個行業的成本是多種因素構成的,而非一、兩個技術特點決定。同一個電站項目,特別是大型電站項目,多晶硅、單晶硅電池的高轉換率決定了其比薄膜電池更具優勢。”
薄膜電池弱光性優勢顯現
徐征教授介紹說,目前,薄膜電池分很多種類。其中有非晶硅與微晶疊層的薄膜電池,轉化率可以達到9%;砷化鎵,轉化率一般在25%左右;碲化鎘是市場比較活躍的投資項目,美國第一太陽能去年在世界的碲化鎘產量和裝機都是最高的。徐征說,不同薄膜電池各有優勢,比如砷化鎵,其主要應用在太空,轉換率非常高,最高可以到達35%以上,并且具有抗輻射的特性。一般來說,熱能對砷化鎵的影響不大,而晶硅電池遇極熱將大幅降低發電效率。
徐征教授表示,薄膜電池的弱光性特性將使其適合做幕墻工程。所謂弱光性指的是電池設備對光子的吸收。對光子的吸收越多,轉換率就越大。晶體硅轉換率高低由太陽光強度以及其對太陽的角度決定,換言之,陽光強度越強;角度越準確,轉換率越高。
薄膜就像其他技術一樣,也有自身的優勢。比如其特有的弱光性就是其它電池材料不具備的。光線強與光線弱的時候,晶體硅轉換率差別很大。但薄膜卻在光線較暗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產生電流。玻璃幕墻一般是垂直的,這樣的光照角度必然影響其對光子的吸收,從而影響晶體硅的轉換率。而薄膜的弱光性,即有光就可以發電的優勢,確定其作為建筑幕墻的最好選擇。
“薄膜設備本來就是非常貴的”
據記者了解,以25兆瓦的非晶硅薄膜電池生產線為例,公開資料顯示,其價格在3億元—4億元人民幣之間,而25兆瓦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的設備成本則僅有4000萬元—50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