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價格的暴漲暴跌,牽動著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敏感的神經,很多企業因多晶硅而發展壯大,也有很多企業因多晶硅而破產倒閉
施正榮的創富經歷,似乎為中國光伏產業開辟了一條坦途,后來者于是蜂擁而上,努力追趕并試圖超越這位先行者。2003年到2008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經歷了第一階段的高速增長期,僅幾年時間,中國就成了全球太陽能光伏制造業的“老大”。
在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鏈中,絕大多數企業集中在多晶硅的生產,而產業最上游的高純多晶硅料生產和最下游的光伏應用卻非常薄弱。原料靠進口,產品靠出口,生產環節留在國內,在太陽能光伏產業,“彰顯”著中國制造業的優勢。
然而,很長時間不被人關注的,是多晶硅的高污染、高耗能問題。據了解,每提純1噸多晶硅,產生的廢料就達14噸,生產多晶硅的副產品——四氯化硅又是高毒物質。而且,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大部分生產企業都沒有安裝四氯化硅回收系統,造成了很多污染源。
2008年的金融危機,本來是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好時機。可是,經過短暫的陣痛后,2010年,國內光伏產業開始了又一次擴張高潮。
瘋狂上馬之惑
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在研究硅半導體材料時,驚異地發現:當在硅中摻入一定的微量雜質后,經太陽光一照,能產生電流,而且光能變電能的轉換效率達到10%左右。就在這一年,貝爾實驗室把硅半導體晶體切成薄片,在硅片的正面和背面分別涂上少量的硼和砷,受陽光照射后,硅片涂硼的一側即產生正電,而涂砷的一側產生負電,將金屬導線從正面和背面各引出一個電極,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光伏電池。
也許,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們不會想到,他們在實驗室里的這一發現,在五十年后已經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到目前,晶體硅(包括單晶硅和多晶硅)仍然是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市場占有率在90%以上,而且,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依然是太陽能電池的主流材料。
但是,在2000年以前,全球對太陽能光伏產業并沒有達到狂熱的程度。臺灣能源專家黃秉鈞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八九年前,有一個朋友想投資建設一家太陽能電池廠,來征求他的意見。黃秉鈞說了三點:第一,太陽能電池每年降價10%;第二,要實現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提升,工廠要蓋兩年;第三,全世界的光伏市場集中在歐、美、日,且太陽能產業靠政府扶持,市場高度不確定。友人聽后,放棄了投資計劃。
無錫尚德初創時的艱難,足以證明當時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狀況。一位業內專家說:如果沒有國際市場的突變,尚德將會是一個死亡標本。
尚德奇跡般的起死回生,以及中國光伏產業的突然爆發,可能還要感謝一位德國人——德國前總理施羅德。2000年,施羅德政府出臺《可再生能源優先法》,為太陽能發電行業提供巨額財政補貼,并不遺余力地推行“10萬個太陽能屋頂計劃”,不僅給予無息貸款,還以較高的價格收購居民發電二十年。
施羅德的政策,不僅激發了德國家庭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他推動了德國乃至全世界太陽能光伏產業的迅速發展。
黃秉鈞后來遺憾地說:“我覺得很對不起自己的朋友,如果當初那家太陽能電池廠能夠投資,現在他也許已是億萬富翁了。”
不過,大多數中國人還是很善于跟風和效仿,無錫尚德的成功,帶動了一批國內光伏企業的崛起,南京中電光伏、阿特斯、天威英利等十幾家涉足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公司紛紛實現了海外上市,這些光伏產業的先行者們,個個身價倍增。
2008年之前,國際多晶硅價格一路飆升,從2001~2003年的25~40美元/千克,上升至2008年480美元/千克的最高點,業內當時甚至有“擁硅者擁天下”的說法。在暴利的驅動下,國內企業紛紛涌向多晶硅領域。2007年,國內25家上市公司針對新能源領域的156.7億元的投資中,多晶硅項目就包攬了其中的1/3,投產量達4000噸以上。
各地方政府也直接以補貼、稅收優惠和返還、寬松的信貸政策和審批政策,鼓勵光伏產業的發展。順德千億產值光伏產業園、錦州千億光伏產業園、常州天合光伏產業園、上海光伏產業園……這些宏偉的產業藍圖,把中國多晶硅投資推向了高潮。
高污染之爭
從無人問津到投資火暴,從2003年到2008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經歷了一次“過山車”式的增長,中國企業搶占了光伏產業鏈五大環節中的中間三個:硅錠硅片生產、電池片生產、組件封裝線生產,而產業最上游的高純多晶硅料生產和最下游的
光伏應用卻顯得底氣不足。
近兩年,不斷有業內專家指出,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兩端在外”的局面必須改變。美、日等國家掌握了硅料的生產技術,壟斷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應,中國企業從美、日進口硅料后,在國內加工成硅片、太陽能電池以及組件封裝線后再出口。
目前,國內從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企業達580多家。2009年,國內多晶硅、硅片、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的產能分別占全球總產能的25%、65%、51%和61%;在全球太陽能電池企業十強中,中國企業占據了四席。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只知道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太陽能光伏在全國遍地開花,這無疑是造福子孫后代的“綠色”產業。可是,鮮為人知的是,美國科學家的這個偉大發明——多晶硅的生產過程,在中國大多是以高污染、高耗能來維系的,中國企業在工藝和技術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去甚遠。
于是,國內掀起了“清潔能源與高污染悖論”的爭議,說中國的光伏產業消耗了自己的能源,污染了自己的環境,讓外國人享受環保收益,中國人在為外國人做嫁衣。
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鐘永生表示:“生產多晶硅的企業,都是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國家還給予經濟上的補貼,根本沒意義。外國人為什么用太陽能發電?主要是想做個示范,誘導發展中國家朝他們的方向走,大量生產多晶硅賣給他們,造成污染后又要買他們的專利,一個循環下來,外國人還是不用花錢。中國政府為了支持太陽能光伏產業,拿出了很多政府補貼。說到底,還是用納稅人的錢去補貼了外國人。”
多晶硅的污染到底有多嚴重?中科院電工所光伏專業研究員王博士告訴《新財經》記者:“其實多晶硅根本沒有高污染的概念,只是中國在這方面的工作沒有完善。
王博士介紹說:“生產多晶硅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四氯化硅的尾氣,這種尾氣是主要的污染源。正常情況下,四氯化硅應該被回收,然后傳送到輸入端與硅料再次反應形成新的原材料,這個過程叫‘閉環回路’。 ‘閉環回路’可以使四氯化硅得以充分利用,既減少了環境污染,又降低了生產成本。國外企業都是用這種方法操作的,中國的很多企業都沒有安裝尾氣回收再利用系統,所以才造成了污染。”
目前,多晶硅尾氣回收技術都壟斷在美國、德國、日本等七家大公司手中,中國企業由于沒有掌握回收技術,只能花高價向這些外國企業購買。
王博士說:“很多企業覺得成本太高,就沒有安裝回收設備。現在國內只有幾家大企業安裝了這個設備,否則大企業也無法生存。假如這個企業年產1萬噸多晶硅,就要排出10萬噸四氯化硅,如果不回收的話,第一,沒有人能消耗這么多的四氯化硅;第二,大量的四氯化硅一旦排出,將會造成幾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區域的污染;第三,尾氣再利用可以控制生產成本。”
但是,大型企業畢竟是少數,國內近兩三年倉促上馬的光伏項目過多過濫,良莠不齊。很多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急功近利,在環保和副產品處理方面進行了“寬容”,給環境污染造成了很多隱患。
產業轉型之痛
2009年3月12日,胡潤研究院第二次發布《2008胡潤百富榜》前20位富豪財富縮水報告。截至2009年2月10日,相比《2008胡潤百富榜》上市部分財富,縮水最多的是無錫尚德的施正榮,跌幅高達80%;其次是江西賽維的彭小峰,跌幅為79%。
兩位中國“太陽能富豪”財富大幅度縮水,不得不讓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面臨重大變局。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和油價不斷跳水,打破了太陽能光伏產業鏈的供需平衡。國際多晶硅價格在2008年9月接近500美元/千克,到2009年5月跌至50~70美元/千克。
江蘇常州沈科硅材料公司是2009年4月才正式投產的“年產百噸多晶硅”企業,公司董事長沈國良在上海的一個太陽能光伏展會上,拿著資料和自己剛生產的一塊硅料向參展人員介紹著,但臉上的表情卻一籌莫展。由于多晶硅價格的下跌,沈國良的公司還沒開始運轉,就已經沒有盈利空間了。
業內人士坦言,硅料的暴利時代已經結束。在近兩年匆忙上馬的多晶硅企業中,其產能很多是虛的,一些企業的產能還處在紙上談兵階段,產能越小,成本越高,面對突如其來的國際形勢變化,這些企業遭遇洗牌在所難免。2008年第四季度,海外訂單突然降至冰點,國內光伏組件企業隨之倒閉300多家。
逆境中會讓人更清醒。金融危機帶給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陣痛,讓業內開始反思整個產業的發展弊端,產業結構調整的呼聲越來越高。有專家提出,國際市場不好,對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可以“壞事變好事”,我們借機把出口的產能轉回國內,來大力發展國內太陽能光伏應用,讓國人也能充分利用太陽能。
然而,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在經歷了一年的低谷后,2010年又啟動了新一輪擴張高潮。2010年7月21日,美國參議院能源委員會通過了美國“千萬太陽能屋頂計劃”,同時,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市場德國的太陽能光伏需求也大增。
國際市場的回暖,給沉寂了一年多的國內太陽能光伏制造業帶來了重大利好。沒有人再談污染問題、產能過剩問題、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大家關心的話題只有一個——擴產!
無錫尚德在今年6月初就高調宣布擴產計劃,施正榮表示,公司計劃投資26.8億元在上海閔行區建設1G瓦生產基地,接近公司的現有產能;英利綠色能源公司7月8日宣布擴大400兆瓦產能。同時,橫店東磁、佛塑股份、三安光電等企業也相繼公布擴產計劃。
此外,中國最大、世界第三大多晶硅制造商保利協鑫于7月29日宣布將額外投資3億美元,興建位于江蘇的產能約1000兆瓦的硅片設施。建成后,硅片總產能將提升至3000兆瓦,屆時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硅片生產商。
國內太陽能光伏制造業再一次火暴的背后,不得不讓人擔心。
首先,國內光伏產品95%以上出口國外,高度依賴國際市場,處在這個行業的每一家企業都無法獨善其身,只能隨著國際形勢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其次,國內企業在設備制造、原材料開發、能耗和排放等技術方面還不成熟,成本與污染的矛盾很突出。
最后,中國的制造業盡管是全球“老大”,但幾十年來我們付出了沉痛的環境代價。在全球都在追求低碳、環保、清潔、節能生活的大形勢下,中國何必要再去充當“世界加工廠”的角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