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1月16日訊 1月14日,無錫尚德宣布其承建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和中國館3.12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完工,并成功并網為上海供電。
此前的2009年12月25日, 航天機電(行情 股吧)也宣布附著于世博中心的光伏兆瓦級電站建成。“世博中心已達到并網條件,很快將并網。”1月15日,航天機電總經理左躍告訴記者。
至此,上海世博園區的三個主要場館——世博中心、世博會主題館、中國館——都已經完成了太陽能項目的安裝實施,總裝機容量超過4兆瓦,預計年均發電量可達400萬千瓦時,基本能滿足上述場館自身的用電需求。
“現在已經開始發電了,不過最終的上網電價還沒確定。”上海世博會太陽能應用總體規劃設計單位、上海太陽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總經理趙欣侃對記者表示。目前國內太陽能應用有一次性補貼和光伏上網電價兩種補貼形式,世博會太陽能項目采用的是后者。知情人士預計,該項目最終的上網價格會在每度電2元左右,“價格在2.5元會比較容易收回成本”。
不過,在趙欣侃看來,世博園區太陽能項目最大的意義不是在于其作為商業項目是否能快速盈利,而是在于它作為樣板工程給光伏產業在國內市場發展所帶來的示范作用。
中國的光伏產業由于上游原材料和下游應用“兩頭在外”的局面,一直缺乏國內的市場應用。趙欣侃認為,世博館的示范作用或許能進一步帶動太陽能在國內的應用市場,“除了常規的地面電站,大型公共建筑的太陽能項目會是未來國內市場的最大增長點”。
太陽能走進世博會
據記者了解,光伏項目根據不同應用類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地面電站、太陽能屋頂和建筑一體化。從具體實施來看,建筑一體化項目的難度和成本最高。世博園區三個主要場館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都屬于建筑一體化項目,其中,主題館和中國館由無錫尚德具體實施,世博中心則由航天機電負責。
航天機電總經理左躍告訴記者,不同于其他太陽能項目,世博館太陽能項目在實施上最主要的難點在于如何實現建筑與光伏組件的一體化融合,“既要美觀,又要保證太陽能的轉換效率”。
據悉,一般的地面項目或者小型屋頂項目都是采用標準化的太陽能電池板,組合起來就可以使用,但世博場館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則更加繁瑣。“比如一個屋面要分成七八個大區,每個大區還要劃分成不同的小區。”左躍介紹說,“就像5號電池與7號電池不能混在一起一樣,只有同功率、同朝向的太陽能電池板才能合并。”
左躍表示,世博中心太陽能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把多種光伏技術結合應用。該項目總裝機容量1.004兆瓦,建成投運后預計年發電量近100萬度,年二氧化碳減排910噸。
無錫尚德投資者關系部總監羅毅告訴記者,該公司在實施過程中采用的也是根據世博館建筑要求專門設計和特制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在主題館的屋頂呈96個三角形分布。僅主題館的安裝總面積就達31104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單體面積最大的太陽能屋面。
羅毅表示,如按上海標準的光照條件計算,主題館與中國館的年發電量可達284萬度,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約1000噸,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500噸。
國內市場示范效應
對于世博園區太陽能項目實施的具體成本,航天機電和無錫尚德方面都表示不便透露。前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廠商的供貨價格都比銷往海外更便宜,“可能是為了帶動國內市場做示范”。
“上游靠進口,下游靠出口”,這是我國光伏產業目前面臨的窘境。特別在市場銷售方面,光伏組件企業銷售絕大部分依靠國際市場。中國光伏企業總產量幾乎占據了全球的半壁江山,但內銷比例普遍不足5%。
“2008年之前,國內幾乎沒有光伏項目應用。”羅毅告訴記者。數據顯示,截止到2008年,我國的光伏總安裝量僅有40兆瓦,而當年僅尚德一家企業的年銷量就達到了500兆瓦。
近兩年國內市場才開始有所嘗試。以尚德為例,除了兩個50兆瓦級的地面電站項目,世博館已是尚德實施的最大項目。“其他還有一些小型的屋頂項目,但所有參建面積加起來也只有91兆瓦。”羅毅介紹說。
趙欣侃認為,之前公眾基本都不了解太陽能,甚至地方政府也不知道這些項目應該怎么做,“世博館最大的意義在于它的展示示范作用”。
“首先對以后太陽能在公共建筑的推廣有好處。”趙欣侃說,國外在民用屋頂安裝較多,中國的瓶頸在于私人樓宇較少,公寓樓多,不好協調。但他認為,大型公共建筑會是我國光伏市場發展的切入點。
“中國公共建筑的新建量大大超過歐洲國家。”趙欣侃表示,尤其在東部地區不便發展大型地面電站的條件下,類似世博館的公共建筑能推動國內光伏市場的發展。
羅毅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表示從海外來看,德國由于有上網電價屋頂項目比較多,西班牙電站項目占多數,“大型電站與公共建筑可能會是國內短期帶動增長的突破口”。
在哥本哈根舉行的全球氣候峰會上,中國給出了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等新能源發電量在2020年占總發電量的15%的目標。這也給國內光伏企業發展在國內市場帶來了機會。
尚德CEO施正榮就曾表示,“基于國內市場的振興,我們計劃在兩至三年內將其內銷比例由目前的5%提高到20%左右。”
上網定價政策期待
由于相對于傳統火電而言,光伏發電的成本仍然過高,因此,光伏產業還需要國家補貼才能在國內開展應用。
“如果沒有確定統一的上網定價,太陽能應用很難在國內大規模展開。”有光伏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以世博園區的太陽能項目為例,采取的是“一事一議”的申報政策。
“目前所有太陽能項目都需要單獨申請和招標,但申報的過程也很復雜。”上述人士告訴記者,首先要給發改委遞交技術方案可行性報告,通過之后再立項,然后要申報上網電價的可行性報告,最終再批復上網電價。
但上網電價往往會影響到企業的投資決策。很多企業擔心獲批的上網電價太低,“同時覺得申報太麻煩,寧愿選擇金太陽等一次性補貼方式,結果又造成一次性補貼的企業太多,往往申請了20個只能批下兩三個。”該人士表示。
對此,趙欣侃認為,從整體用電的角度來看,選擇上網電價并網其實是最經濟的方式,多余的電量可以通過電網統一調節,不會造成浪費。
去年,國家開始醞釀統一的光伏上網電價標準,并一度傳出敦煌10兆瓦電站項目1.09元/度的中標價會成為最終補貼價格的消息。但是近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由于光伏發電成本依然較高,光伏標桿上網電價政策近期難以出臺,將仍以光伏并網電站招標的形式,一批批地發展光伏。
趙欣侃告訴記者,以前由于產量低、原材料價格高,光伏發電成本確實很高,但近年來成本已經有顯著下降,“三年前做一個工程網,一瓦成本在40元左右,這兩年一瓦在25元左右。完全不計其他成本,按發電20年簡單計算,一度電成本在1.2-1.3元”。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一個逐年遞減的上網電價方案對拉動國內需求最有利。以江蘇的地方補貼為例,2009年地面、屋頂及建筑一體化的光伏項目執行的上網電價分別為2.15、3.7、4.3元/度,至2011年下降至1.4、2.4、2.9元/度。
“希望國家能確定一個統一的上網定價作為最低標準。各個地方可以根據這個最低標準微調。”趙欣侃表示。
(編輯全球電池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