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出意外,吉利收購沃爾沃將在春節前進入簽約程序。隨著簽約日期逼近,經歷復雜談判程序后的吉利,留給其他競購者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
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已經為收購后的沃爾沃,設計了基本路徑:為了維持沃爾沃高端品牌定位,李書福承諾采用捷豹路虎模式,為沃爾沃保留更多獨立;將來條件成熟,吉利和沃爾沃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實現沃爾沃國產。
印度塔塔收購捷豹路虎后,在董事會成員僅增加了兩個董事,及新增了兩三名財務管理人員。接手至今,塔塔除行使所有者權利外,未涉足管理權一步。吉利和沃爾沃未來合資,也是出于清晰業務考慮。
“至今為止,吉利仍是來自中國的唯一買家,福特選擇將沃爾沃買給吉利,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能打開中國市場。”12月21日,瑞典政府投資促進署駐華首席代表陳永嵐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態,應該是用平靜心態看待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時候了。
瑞典政府投資促進署是瑞典外交部的全資子機構,主要功能是推動中國企業向瑞典投資。去年以來,瑞典汽車業卷入金融風暴,受此影響包括沃爾沃、薩博在內的整車企業都處在新老東家的交替中。
看好中國市場的福特,目前除了選擇與吉利合作,并沒有其他更好選擇。但是陳永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沃爾沃在瑞典已有八十多年歷史,它的根在瑞典。雖然它有可能到中國生產,但其所有的研發核心的設計都在瑞典,不可能被移植。”
中國概念是共識基礎
《21世紀》:吉利收購沃爾沃瑞典政府持有怎樣的態度?瑞典的民眾和相關方又是怎么看待的?
陳永嵐:我們的態度是積極的,希望雙方往好的方面去發展。總體而言,沃爾沃被吉利收購,有來自三方的意見:第一是瑞典公眾,今年年初剛得到這一消息,由于不太了解中國汽車,瑞典公眾有贊成的聲音,但更多的反對的聲音,不過隨著越來越了解,正面的聲音越來越多;第二是行業協會,協會也有正面和反面的聲音,正面的聲音認為,中國市場能給沃爾沃的發展加分,而反面的聲音則擔心收購希望以后,沖擊瑞典的汽車產業,帶來失業;第三方來自政府,我們認為這樣的一個商業行為,能夠往雙方有利益的方向發展,產生共贏的局面。
《21世紀》:沃爾沃出售的近況如何?吉利有沒有可能最后買到沃爾沃?
陳永嵐:我認為目前進展良好,吉利仍然是中國唯一的買家,而雙方的合作方案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年底將進入簽定商業協議階段。
《21世紀》:隨著收購行為臨近,你認為各方達成共識的基礎是什么?
陳永嵐:大半年下來,無論從傳媒還是公眾,對于吉利并購沃爾沃已經達成共識,認為吉利并購沃爾沃很重要的因素,能為沃爾沃帶來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這對汽車制造商未來的成長性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21世紀》:此前聽說有兩家新的競爭者已經加入,有沒有可能影響吉利的收購計劃?
陳永嵐:新冒出來的這家企業,是美國的,但據我所知,還沒有跟福特進行實質性接觸。目前來說我認為即便有有興趣的買家,時間上不一定來得及。這項并購的談判在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合作雙方必須要走過這么個過程,所以我認為基本上不大可能橫生變數。
沃爾沃的根仍在瑞典
《21世紀》:聽吉利高層透露,這次吉利收購沃爾沃是100%收購沃爾沃的股權,這是否意味著,吉利除了出資外,還可以將吉利的管理滲透到瑞典?
陳永嵐:的確,福特這次是要將沃爾沃全盤出售,但即便吉利收購后,沃爾沃還是作為獨立的公司運作,在西方的并購合作中,大股東的變化,并不會影響到公司的運作層面。但不排除新的股東會帶來新的思路和開發新市場的行為,開發瑞典和中國兩個市場,賣掉更多的車。
《21世紀》:路虎捷豹被塔塔收購以后,已經在孟買建立了第一個經銷網點,聽說吉利收購沃爾沃后將在中國生產?
陳永嵐:建立生產線,是為了能在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中賣掉更多的車。行業整合是一種趨勢,整合并購能帶來更好的效益,更大的利益。沃爾沃去年共產銷30萬輛,中國只賣了2萬輛,而隨著吉利并購沃爾沃,相信沃爾沃在中國市場能取得更好的發展。與此同時,吉利收購沃爾沃也使其順利地國際化,希望吉利和沃爾沃的合作能成為中國對外投資很好的樣板。
《21世紀》:此前上汽引進雙龍生產線被雙龍工會認為是剽竊技術,對此,沃爾沃的工會是如何看待的呢?
陳永嵐:剽竊技術那是不懂行的人才這么說的。不能簡單的認為一個品牌的研發和生產搬到一個地方,這個品牌就屬于新的地方了。沃爾沃已經有80多年歷史,它的根在瑞典,它是一個瑞典的品牌,包括研發、核心的設計,不可能離開瑞典。沃爾沃的工會在談判中也有話語權,他們表示認同和看好的。
吉利和沃爾沃互補
《21世紀》:有人說,沃爾沃太高端,其技術根本不適用于吉利,而吉利的品牌形象有可能會損害沃爾沃的高端形象,對此你們有沒有擔心過呢?
陳永嵐:吉利與沃爾沃是相對獨立的運作。我反而認為整合好后是具有互補性的。如果一個企業從低端到高端都有車,這點對于一個完整的企業來說是加分的,由于他們屬于不同的市場,能夠在市場上取得共贏。
至于技術上,吉利是個年輕的車廠,價格低并不以為就不需要更好的車,反而,由于吉利需要更好的車,沃爾沃的技術對于吉利而言有很大的幫助。而作為豪華品牌,為了適應中國市場的節能環保的要求,沃爾沃也需要開發更多環保節能的車,而吉利在這方面也有研究。總之由于雙方互補而又屬于兩個不同的品牌系列,如果能發展好,應該是可以做得很好的。
《21世紀》:吉利是中國本土品牌,而沃爾沃是高端品牌,這樣一個“高攀”的收購,您認為最大的風險來自哪里?
陳永嵐:一個年輕的企業去并購一個國際大佬,牽涉到方方面面的風險,包括管理上的風險,是否能發揮雙方優勢提升銷量的風險等。而我認為最大的風險在于經驗上不足,畢竟吉利此前也沒有這種海外大型并購的經驗,而沃爾沃對中國的企業也不是非常了解,雙方在管理上的距離,是比較大的風險。
其次還有市場因素,歐美市場的經濟危機還未完全過去,而由于汽車市場是一個受大環境影響明顯的企業,是否能有效發掘中國市場潛力,還要看市場因素。
(編輯:全球電池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