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2012年電池研究取得一系列進展
來源:全球電池網 日期:2013-1-2 作者:全球電池網 點擊:
據全球電池網了解,中科院化學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2012年在電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研究人員開發了新型非碳類無機材料包覆的納米鈦酸鋰材料,用以提高鋰離子電池界面的穩定性和倍率性。該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材料化學雜志》上。
此外,在提高鋰—硫電池循環壽命方面,實驗室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鋰—硫電池是指采用單質硫(或含硫化合物)為正極,金屬鋰為負極,通過硫與鋰之間的化學反應實現化學能和電能間相互轉換的一類金屬鋰二次電池。無論作為正極材料的單質硫還是作為負極材料的金屬鋰,均具有很高的理論比容量,從而使整個電池的理論比能量高達2600 Wh/kg,是現有鋰離子電池的5倍以上。然而,受限于硫及其放電產物硫化鋰的絕緣特性,以及充放電過程中形成的諸多缺點,鋰—硫電池的硫正極活性和循環性能差、利用率低,嚴重影響電池的性能發揮和實際應用。
研究人員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難題。成果發表在近期《美國化學會會刊》上,并被美國化學會的《化學與能源新聞》以《可持續的高能量電池》為題,進行了評述和報道。目前,相關研究成果已申請三項PCT國際專利。
上一篇: 我國首架燃料電池飛機試飛成功
下一篇: 沒有了
版權聲明:全球電池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
>>相關文章

正在加載評論列表...
本文共有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