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全球太陽能電力浪潮催生出13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光伏制造企業,他們生產了全世界超過一半的太陽能電池組件,但這樣的成績并未給光伏產業帶來太多的贊譽。
在許多人的眼中,這些組件制造商們所做的不過是對“中國制造”的另一次刻畫:從海外買設備、原料,利用國內廉價的人員和電力進行生產,然后在港口裝船運往歐洲。
足以為此觀點佐證的,是中國擁有不計其數的光伏制造企業,而且都曾經過得很滋潤。“常規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并不是一項很高深技術。”英利綠色能源技術總監兼研發部經理胡志巖說,“市場好的時候,只要有錢能買來基材和生產線開工,就不愁銷路。”
未來的高效電池是什么樣?英利綠色能源能源副總裁熊景峰并不敢斷言,“但5年內電池片的最低效率也要達到20%。”
技術備戰
2011年無疑是中國光伏產業的暗淡之年,尚德全年凈虧損10億美元,英利全年虧損5億美元,賽維的負債率更是高達227%。但行業里并不是沒有人在掙錢。2011年,應用材料在中國的營收從2010年的15億美元增加到25億美元,“其中光伏業務營收在我們中國所有業務中占比超過1/3。”馬克平說。
行業里的“吸金王”還有同樣來自美國的企業杜邦。2011年,杜邦在光伏市場的銷售額為14億美金。基于市場對其產品的持續強勁需求,杜邦還設定了在2014年銷售達到20億美元的目標。
他們是如何做到的?馬克平的答案聽起來毫無新意,“作為行業的技術領導者,應用材料公司通過不斷推出創新的產品和技術來優化電池轉換效率,提高工廠產出,并降低成本。”
角力高效電池
在當前的價格壓力下,提高產品轉換效率成為降低成本的一個重要手段,特別是在當前產品同質化較高的情況下,高效電池產品意味著高附加值。
“但如果只有先進的設備和高性能的基材,你很難生產出真正的高效電池。”熊景峰說,英利已經實現通過定制化的設備和基材,來滿足組件的技術要求。而因為這樣的“定制化”當中包含了英利自己的Knowhow和專利,別家即使買到同樣的設備和基材,也沒有工藝來生產同樣的高效電池。
據胡志巖介紹,英利大規模生產基本線產出的Panda電池的效率為19%。不同于傳統的多晶硅電池,Panda電池采用N型基材,它對生產工藝要求較高,并不是設備廠提供新型的設備就能生產。“比如擴散參雜工藝,要保證均勻的參入P元素才能使得電池的壽命長,這就需要我們自己的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