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距離北京首個電動汽車充電站在延慶完工僅60多天,50輛福田迷迪電動出租車就正式投入運營。此前一周,有媒體報道這批車因為電池問題與市民“爽約”。在運營的第一天,記者來到延慶進行實地調查。原本以為這次采訪會困難重重,令人意外的是,電動汽車生產企業熱情地接待了記者。
這批車的售后維修主管、來自福田汽車的鄭德清工程師表示,該報道“不完全屬實,夸大了存在的小問題”。
電池問題已妥善解決
3月1日,福田汽車正式把50輛迷迪電動汽車交付出租車公司。
此前,這批未上路的電動出租車曾引起不少猜測。就在10幾天前,有媒體報道,50輛福田迷迪電動車不投入運行,是因為車的電池有問題,天氣一冷,就充不滿電,也不能提速,所以只好等待春暖花開,才能上路。
“這種說法不屬實。”鄭德清表示,“電池在冬季低溫下充電會慢一點,也不容易完全充滿,加速也會遲鈍一些,這是現在普遍存在的技術難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已經找到了解決辦法。”
鄭德清告訴記者,采用熱風槍或者熱敏電阻等,從外部給電池預熱,就能解決電池充不滿電的問題。對于加速較慢問題,是因為低溫時電池電阻大,放電倍率提升慢,加速時間就長,這同樣可用熱敏電阻克服。
中信國安盟固利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毛永志分析說,一般情況下,在電池充電時,可能會遇到類似情況:冬天低溫條件下,電池只能充上總電量的60%~70%;放電倍率也只有正常水平的60%。毛永志認為,可采取兩種解決方法:一是從電池內部做努力,提高電池抵御低溫的能力;二是從外部著手,采取外部加熱措施。
50輛電動出租車上路不易
“我們的這50輛電動汽車,是國內汽車企業一次性投入運營中數量最多的。”不久前,談起這次電動出租車運行,福田汽車黨委副書記趙景光自豪地說。一次投入50輛電動汽車,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是一場考驗。
過去幾年,福田汽車通過不斷創新,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此次交付使用的北京市首批電動出租車,就是響應國家發展電動汽車號召的創新成果之一。
據悉,這批電動汽車皆由福田汽車自主研發、自行制造,最大輸出功率達60千瓦,百公里耗電15度,充滿電在城市正常路面可行駛140公里。所有出租車都安裝了GPS定位系統并與監控室相連,實現了指揮控制中心對所有出租車輛進行調度和監控。
在延慶采訪時,試開過電動出租車的一位司機說,剛開的時候反應較慢,開一段時間等電機熱起來就好了,開的時間越長越順暢。他們都表示,在延慶城區營運沒有問題。
技術在運行中逐漸完善
業內專家認為,現在的車用電池普遍害怕“三天”:冷天、熱天、雨天。這不是一家企業的問題,而是行業面臨的挑戰。
北京八愷電氣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黃小兵認為,電動汽車產業鏈長,從電池到電池管理系統到電機到電控再到整車,涉及技術多,需要在實踐中解決現存的問題。
據了解,這批電動出租車所屬的北京媯川出租車公司已為商業化運營制定了四、五套應變方案,確保電動出租車的市場競爭力。在試運行期間執行的方案是:價格是3公里內5元,3公里外每公里1.5元;公司每月收繳1000元車輛承包費,其余收益歸司機;公司為司機交納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
黃小兵認為,只要有成功的商業化運營模式,并在車輛運行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以取得技術進步,電動出租車將來大有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