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展覽會正在上海舉行,各類太陽能電池產品云集申城。面對國內太陽能產業的火熱發展,上海社科院專家卻展開了“冷”思考。在本月出版的社科院學刊《社會觀察》上,該院部門經濟研究所葛偉民研究員撰文指出,太陽能發電尚無經濟可行性。今年,我國多個省市大規模上馬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在葛偉民看來,該決策存在誤區。
綠電并網技術上有障礙
葛偉民發現,在關于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研討中,很少有來自電力部門的聲音。他和同事到一些電力公司做調研,“電力部門并不贊同太陽能發電并網”。
所謂太陽能發電并網,指太陽能電池發出“綠電”后,通過逆變器和整頻設備將直流電變成交流電,輸入公共電網,成為火力發電系統的“外援”。在德國,部分家庭在自家建筑上安裝太陽能電池,將發出的“綠電”高價賣給電力公司。為此一些科研人員呼吁仿效德國,早日確定國內的“綠電”上網價格。
然而,電力部門的技術人員表示,電力系統的穩定性不容納外來不穩定電源。火力發電是個恒定的量,如果電力部門放掉一個量,讓太陽能或風能發電補充進來,這個補充電源就必須是穩定的。但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為一個增量并不穩定,如果收購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的電力,而總的火力發電量又不能節約,這筆經濟賬沒辦法算。
此外,電流質量也是問題。太陽能電池發的電是低壓直流電,而公共電網需要的是高壓交流電。太陽能發電并網,須安裝逆變器和整頻設備,將直流電變成交流電。電力專家指出,經逆變器和整頻設備流出的“綠電”仍含有少量直流電,其交流頻率也不完全符合電網要求。
成本昂貴太陽能難推廣
在調研中,業內人士進一步透露,買一套家用太陽能發電系統需花20多萬元,再加上維修、維護和蓄電池更換等費用,收回成本大約要50年至100年。這套設備常年在太陽下暴曬、風吹雨淋,使用壽命是不可能達到50年的。
同時,我國各地大規模建造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其后續管理維護也令人擔憂。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技術含量很高,一旦損壞,需專業技術人員維修。目前,我國這方面的人才儲備嚴重不足。此外,在沙塵暴多發地區,太陽能電池板的清潔也是個難題。
“太陽能發電的技術問題不解決,經濟上就沒有可行性”,葛偉民研究員說。
污染嚴重光伏發電存隱患
近年來,不少地方興建了太陽能電池材料——多晶硅的生產線。2009年,國務院連續三次會議叫停多晶硅擴產。可到了今年,葛偉民發現,多個省市又開始大規模上馬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這將帶動國內新一輪的多晶硅擴張生產,并讓一些國際企業從中賺取暴利。
據了解,我國大多數企業生產的是低純度多晶硅,以非常低的價格出口國外,再高價從國外進口高純度的多晶硅,把它們加工成太陽能電池板后再出口,從中獲取微利。葛偉民指出,目前國內的多晶硅產業能耗高、污染大,據統計,每生產1噸多晶硅,就要產生15至20噸的劇毒四氯化硅。甚至有一些小廠家發生過亂排放事件,對環境破壞極大。
葛偉民研究員呼吁,地方政府需科學認識太陽能發電技術的軟肋,適當減少對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的投入。
- 綠電推廣無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