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燃料電池汽車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終極目標,但其仍有相當多的技術問題尚待攻克,因此,混合動力汽車與純電動汽車將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充當過渡車型。
動力電池是電動汽車的心臟,同時也是現階段發展道路上最大的瓶頸。對于應用于電動汽車領域的電源體系,業界普遍看好鋰離子電池。正負極、隔膜、電解液等四大關鍵材料就像鋼筋水泥一樣為鋰離子電池這棟大廈構筑起了框架,其他材料如粘結劑、導電劑、極耳、鋁塑復合膜(軟包電池)等,同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這些關鍵材料在我國均實現了本土化生產,但其質量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正極材料體系最為復雜,也是目前研究和產業化的熱點所在。
中、日、韓等國動力電池企業采用的正極材料體系各有側重,我國企業以磷酸鐵鋰為主,日韓企業以錳酸鋰和三元材料為主。各種材料體系的優勢各異,業界對今后的技術發展方向也眾說紛紜。
然而,無論技術如何發展,終究要落腳到市場和消費者身上。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其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要求往往并非首先考慮節能減排,而是使用體驗是否發生變化以及成本是否合算,百公里加速、續航里程、充換電的便捷性等因素才是關鍵,這就對車用動力電池組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說,尚無一種材料體系能夠完全達到這一標準。磷酸鐵鋰具有一定成本優勢,其安全性和循環壽命好,但是低溫性能不佳,壓實密度也較低;錳酸鋰材料成本低、安全性好,壓實密度較磷酸鐵鋰高,但其循環壽命不及前者,高溫性能也是一大缺陷;三元材料中和了鈷酸鋰和錳酸鋰的優點,比容量高、加工性能較好、電平臺高,但其價格相對較高,循環壽命不具優勢。
今后,電池材料的發展趨勢是運用改性手段不斷提升材料性能,并著手開發新的材料體系。改性的手段目前主要為納米化與元素摻雜,新的材料體系則包括富鋰材料、硅酸鹽材料、合金負極、過渡金屬氧化物負極、硅負極等。技術進步需要基礎研究指引道路,同時也需要化學工業在產業化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作為精細化工的高附加值外延產業,電池材料產業正苦練內功,為迎接今后的市場爆發積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