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被業界視為汽車行業發展趨勢,鋰離子電池產業屬于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上游,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一直以來,鋰離子電池產業領域存在多頭研發的局面,這造成了國內鋰離子電池企業多而不強的情況。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認為,要實現動力電池大功率放電、較長的循環壽命等要求,那么對鋰電池材料的要求就更嚴格。實際上,如果從整條動力電池的產業鏈上看,生產電池材料的利潤要遠高于電池組裝生產。“現在做材料毛利率都還不錯。電池比原材料還要競爭激烈一些。”
目前國內對磷酸鐵鋰的投資熱情較高。賽迪顧問投資部副總經理吳輝表示,現在很多小企業也開始做磷酸鐵鋰,一年產能就500噸,“現在這個行業不是很成熟,很多企業都想進入這個行業,它肯定會淘汰一批的,但大家都看好這個機會。”
針對企業爭先恐后逐鹿鋰離子產業的局面,深圳一家鋰離子電池生產商表示:“做鋰離子產業不僅需要資金,更需要技術。技術和成本是直接門檻。”他認為,鋰離子電池要大規模應用,首先需要解決鋰電池的容量、續航能力等問題,“從目前來看,技術上要完全成熟至少需要5年到8年的時間。目前很多進入鋰離子行業的企業必須熬過這一段過渡期,在這期間資本不夠雄厚的就會被淘汰出局”。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黃學杰認為,中國的鋰離子電池產業鏈目前在一些重要環節上還存在短板。“在車用電池關鍵材料上,安全型電池隔膜和電解質鋰鹽還主要依賴于進口。”黃學杰說,“要完善產業鏈,同時還應考慮高性能電極材料技術、先進工藝裝備技術以及電池回收技術等。”
電動車行業始終被寄予厚望,而此前比亞迪銷售副總裁王建均表示,國內在電動車充電方面的產品研發、配套設施方面建設近年來一直落后,充電站規模太小,根本無法滿足電動車需求。“這也是電動汽車的市場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賽迪顧問投資部副總經理吳輝認為,如果新能源汽車遲遲不能產業化,對鋰電池企業來說風險還是比較大的。因此,大多數企業都不敢單獨大規模向動力電池領域投資,而僅在低水平領域互相殺價。總之,沒有新能源汽車的拉動,動力電池的愿景就是不完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