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新能源產業儲能領域又有新動作。近日,上海電氣集團、上海電力公司、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三方簽約,共同投資組建鈉硫電池產業化公司,落戶嘉定工業園區。公司成立后,上海鈉硫電池產業有望形成從研發到生產到應用的產業鏈,兆瓦級儲能示范電站有望在滬運營。
研制大容量鈉硫儲能
單體電池隨著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電網等產業迅速崛起,新能源發電的電能怎么儲存,如何平穩、智能地接入電網,成為新能源產業亟需突破的瓶頸。以鈉硫電池為代表的大規模儲能技術被認為是支撐可再生能源普及的戰略性技術。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和上海電力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容量鈉硫儲能單體電池,使我國成為繼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個掌握大容量鈉硫儲能單體電池核心技術的國家。
由鈉硫電池模塊組成的儲能電站大到可為發電廠、變電站聯網儲能,小到可供企業、家庭獨立使用。據估算,一個由20個電池模塊組成的兆瓦級儲能電站,可滿足多個居民小區或多幢商務樓宇一天的非動力用電之需,而一間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子就能裝下整座電站。鈉硫電池結構緊湊容量大、能量儲存和轉換效率高、壽命長,是今后儲能領域和智能電網發展的重點技術之一。
簽署產業化合作協議
去年7月,上海市政府與國家電網公司在滬正式簽署《智能電網建設戰略合作協議》,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與上海電氣集團公司、上海市電力公司共同簽署了《關于推進鈉硫電池產業化的合作意向書》。
大容量鈉硫電池產業化合作協議的簽署是落實中科院與上海市政府、國家電網公司合作的具體舉措。國家電網公司和上海市均表示將重點支持鈉硫電池的產業化工作,并積極推廣應用。協議雙方將在加快國家電網公司上海智能電網研究與發展中心建設、加快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推動電力光纖設施建設服務三網融合發展、推動鈉硫電池產業化和進一步擴大和完善智能電網示范應用5個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上海市將重點發展新能源接入與控制、電力儲能、電力電子應用及核心器件、智能變電站系統及智能設備、智能配電網與智能用戶端、高溫超導、IT通信及軟件信息服務業7方面技術和產業。到2012年,上海將力爭培育3~5家智能電網行業龍頭企業,形成有競爭力的智能電網產業集群,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左右。
開創“三位一體”合作模式
新成立的鈉硫電池合資企業注冊資本為4億元,上海電氣現金出資2.4億元占60%,上海電力、中科院無形資產分別作價0.8億元,各占比20%。上海電氣依靠在產業化制造方面的優勢,與上海電力、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強強聯合,開創技術——產業化——用戶“三位一體”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合作模式。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作為全球第二家掌握鈉硫電池陶瓷管核心技術的科研機構,此前已與上海電力共同建設了鈉硫電池中試基地,為鈉硫電池產業化公司奠定良好基礎。
根據規劃,合資企業落戶嘉定工業園區,產業化目標分3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加大原鈉硫中試基地已開展的各項科研攻關力度,提高單體電池性能。第二階段,規劃貫通具備5MW~10MW級生產能力的產品中試線。配合國家、上海市的示范項目,建立兆瓦級儲能示范電站。第三階段,設計貫通50MW生產線,達到產業化目標。屆時,合資企業將形成兆瓦級大規;a能力,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可再生能源并網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