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蓄電池業準入條件臨近出臺,幾家歡喜幾家愁。全行業洗牌的結果不達標企業黯然退場,而有優勢的企業發力擴張、享受到洗牌帶來的市場各種好處。但幸存企業在歡喜后更應加倍重視環保,對環保懷有一份責任感。
今日,某媒體撰文稱“備受關注的鉛酸蓄電池行業準入條件制訂工作已進入尾聲……工信部就準入條件的征求意見日前已結束,近期交環保部,如果爭議不大則最快本月內就會下發。”
據上海有色網(SMM)統計,自今年5月國內掀起對鉛蓄電池行業的環保風暴以來,1700家擁有營業執照的企業只存活剩下了約30%。預計準入條件出臺后,幸存者中還將倒下一批。但這對于行業內的優勢企業來說,似乎是個福音。
據上海有色網監測,國內現貨市場上1#鉛的成交價,已從4月初時的最高17,750元/噸,下跌至10月18日的14,675元/噸。其中,下游需求減少是打壓鉛價下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而70%的精鉛被用于鉛蓄電池生產。據此粗略計算,近半年的時間里,鉛蓄電池企業對鉛的采購成本逐步下降了3000元/噸。
同時,受鉛蓄電池供應減少影響,國內各地市場上的鉛蓄電池價格曾最高提價幅度達70%以上。成本下降、售價增漲、市場供應出現缺口,三方面因素累加后令國內龍頭鉛蓄電池企業訂單大增,生產安排已近滿負荷運轉。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準入條件的出臺,國內優勢企業還將進一步享受到洗牌的好處。空出來的市場份額總得有企業去填補,而準入條件中關于新建和改擴建規模的設定,無疑是在鼓勵達標企業繼續擴大投資、增加產能。同時行業集中度的提高,也令鉛蓄電池生產企業在定價上開始具有話語權。
不過,該人士也提醒,擴大了市場占有率的龍頭企業更應保持一份清醒,明晰目前享受到的利潤得益于環保風暴掃除了不合格對手,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旦自身疏忽了環保,一樣會被環保風暴無情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