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出臺新能源補貼政策表示:消費者購買一輛符合要求的純電動車國家將補貼六萬元。
這個消息的發布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雷聲轟轟,電光閃閃,上到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下到廠家、媒體,開口閉口都必談“電動車”,可以說是“贊歌與口水”齊飛,一派熱熱鬧鬧的景象。各路“英雄豪杰”都是揮拳捋袖,一副為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事業而“努力奮斗”“獻言獻策”的壯觀作派。
然而,在熱鬧的背后,卻是一個截然相反的場景。
時至今日,已經兩個月過去了。
無論是先加價后降價,自導自演“新能源大戲”的比亞迪,還是其他號稱新能源技術已經很成熟的車企,都沒有哪一個車企敢宣稱自己的電動車已經賣給了消費者。即使是號稱掀起了“電動車”搶購潮的比亞迪,也沒能提供一個真正的私人消費者。
這樣的局面無疑是尷尬的,就好比演員在臺上唱戲,唱完了卻沒一個人鼓掌,面對的還盡是質疑和觀望的眼神,估計如果這個演員承受能力差點,連自殺的心都有了。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這個僵局呢?
日前,有的車企提出要從商業模式的改變上來實現“電動汽車”零的突破。
這個商業模式中被大多數廠家所提及的就是“裸車銷售、電池租賃”的模式。
也就是說消費者只要花和傳統汽車差不多的錢,從四S店購買一臺“裸車”,然后去專業的充電站交納一定數額的租金,就可以領到電池,電用完了到充電站換電池即可。
這個想法看起來可以說是“非常完美”,甚至看起來是完全解決了電動汽車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問題——電池的問題:電池成本過高、電池循環壽命過短、充電不方便等等都迎刃而解。
在這個美好的“畫卷”的鼓舞下,我們似乎可以很快駛向電動汽車的“烏托邦”,美好的明天近在眼前。
但實際上,這個美好的明天仍然是“望梅止渴”,仍然只不過是一個“非常完美”的設想,即使是可換電池,仍然有許多問題無法解決。
首先,電池的標準誰來制定?手機電池標準的統一已經講了很多年,但到現在仍然是“霧里看花”,做為一個新生事物,電動汽車電池的標準的誕生又需要多少個世紀?
如果電池的標準不制定,靠單個的車企建立與其車型相配的電池更換站,這也只能是看起來很美,業內專家指出,快充電池換電站最起友規模要到一萬五千輛以上才有可能實現贏利,單獨一個車企要想在一個城市實現一萬五千輛電動車的銷售規劃,可能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所以,商業模式的改變不可能是電動汽車的諾亞方舟,頂多只可能是一個助推劑。
要想真正地讓大眾接受新能源汽車,關鍵還是要擁有核心技術,為什么蘋果能一出來就引起轟動,讓蘋果迷們能做晝夜排隊購買,為什么大眾途觀加價銷售盡管受到很多非議,但銷量仍然是直線上升?為什么電動汽車補貼六萬仍然是乏人問津?
歸根結底,現在電動汽車雖然萬千寵愛系一身,就是因為他還是一個“丑小鴨”,就因為他缺乏心技術,盡管他的未來注定是只“白天鵝”,但這終究是明天的事,想把丑小鴨當白天鵝一樣嫁出去,即使是倒貼六萬塊,消費者也不會買單,因為他要的是白天鵝,而不是丑小鴨。
所以,電動汽車要想迎來自己的春天,就必須盡早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早日完成自己的蛻變,早日成為一只真正的白天鵝。而不是耍花樣、玩噱頭,把新能源汽車當作娛樂事件去炒作,只為博取眼球和版面,只為提升所謂的“企業”的含金量,只為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這樣的做法只能將新能源汽車送上絕路。
電動汽車的諾亞方舟只能是核心技術的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