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是“真過剩”還是“被過剩”
在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通知》中,風電設備和多晶硅這兩大新能源產業首次被列入重復建之列。于是乎,原本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為己任的新能源反而成為被調整的對象;而原本奉節能環保為宗旨的光伏原料多晶硅反被貼上高耗能、高污染的標簽——一時間,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仿佛陷身于一出果戈理式的諷刺劇。
硅作為生產太陽能電池的主要原料在2007-2008年出現供應瓶頸,由于太陽能產業需求激增,硅一度成為稀缺資源。但受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一方面目前太陽能產業增長速度低于預期,德國和西班牙等國開始削減太陽能發電補貼,2009年新增太陽能發電量僅為2008年高峰期的1/4。另一方面,兩年前蜂擁上馬的硅生產項目已相繼建成投產,產量不斷增長,從而導致目前硅市場供大于求。市場分析機構iSuppli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全球硅產量比實際需求多出4.4萬噸。隨著更多項目投產,硅供大于求的局面還將進一步惡化。盡管意大利、美國等國將成為太陽能新市場,但仍不足以抵消硅產能的擴張。iSuppli預計2011年全球硅產量將突破20萬噸,硅需求為14萬噸,過剩產量增長至6萬噸。
商務部將在限制多晶硅產品出口及加工貿易方面開出“猛藥”。不過,即使早被打上了“過剩”的記號,多晶硅產業“被過剩”的論調卻不絕于耳。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任東明:“從未來發展看,多晶硅不一定真的過剩,我國還未形成完善的太陽能發電價格機制,國內市場沒有啟動,太陽能電池應用的前景并不清晰。”
科技部下屬戰略研究院的調研顯示,雖然多晶硅產能擴張很快,但由于建設周期及市場波動原因,一直供不應求,巨大的缺口還需要依靠進口來填補。來自全國半導體設備和材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數據表明,2009年國內多晶硅的實際產量只有14000噸,和進口量持平。
券商預計顯示,2010年大陸的多晶硅產量可達45000噸,半導體和太陽能電池共需多晶硅44960噸,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而2011年國內電池產量將增長40%,達到7168MW,按7.5g/w計算,需多晶硅53760噸,假設半導體需多晶硅增長25%達到5000噸,國內多晶硅需求總量為58760噸,國內產量預計將達到80000萬噸,出現供過于求的壓力。
對于新興行業的理解也不應等同于一些成熟行業,對它們的‘過剩’應當持一種寬容態度。新興產業的產能增長,換一個視角看意味著資本的關注和進入,這正說明行業的發展存在突破和升級的可能。
昔日暴利不再多晶硅價格回歸價值是必然
而多晶硅價格難現2008年的瘋狂、逐步回歸價值也是業內共識。據悉,目前國內含稅價在41萬-42萬元/噸,預計隨著光伏電池需求的放緩,硅料的需求緊迫性下降,下半年硅料價格壓力較大。上述券商報告還認為,隨著多晶硅生產技術的突破,國內硅料成本還會下降;由于光電轉換效率的提高以及硅料切割技術的進步,單位電池用硅量還將減少,長期價格都將回歸價值。
其次,新能源的技術革命也存在著諸多變數。例如,業內預期晶體硅電池的轉換率在最近幾年可從17%提高到20%,如采用一些新技術和新材料之后,這一效率甚至可提高到30-50%。
而太陽能電池的轉換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其成本將下降7%。試想,一旦未來光伏領域出現突破性的技術革新,其成本大幅下降至與火電同價甚至低于火電成本,由此所激活的市場容量將是“無限大”。
長遠看來,屆時,今日強抑之產能會否又成明日發展之瓶頸?
太陽能電池產業中的摩爾定律
對IT略有所知的人勢必不會對英特爾創始摩爾聞名于世的摩爾定律了然于胸,事實證明,摩爾定律在今天依舊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不限于IT產業,在以太陽能位代表的新能源行業里同樣適用。
根據摩爾定律,隨著科技的進步,產業技術的成熟,太陽能發電成本也將變得越發低廉,最終達到即便無需補貼也同樣可以與傳統的石化燃料同臺競技的局面。
然而,芯片與電池板只是在表面上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涉及硅和電,某些處理技術也相同。但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過程要簡單得多,而且產量很高。一家工廠通常每小時能生產3000個硅晶片,每個晶片就構成一枚太陽能電池。而相比之下,一家規模適度的半導體工廠可能一年才能生產20萬個晶片。這是個精確度極高的行業,因為每個晶片可以制成10萬個芯片。
光伏發電是利用太陽能電池將太陽光能轉化為電能,既可獨立使用,也可并網發電。中國光伏產業迅猛發展,2000年太陽能電池產量僅為3兆瓦,到2007年底達到1088兆瓦,躍居世界第一位。
股市行情:新能源板塊前景看好
中國經濟長遠來看,新能源板塊的主題性特征非常明顯,持續的時間與空間相對較長。
從新能源板塊近期基本面變化來看,我們認為政策利多信號仍較為明顯,有望出現波動性投資機會。新能源板塊在A股市場是相對較大的板塊,涵蓋了風能、太陽能、核能、節能環保材料等多個領域。新能源作為中國經濟實現所承諾低碳發展目標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相關產業政策密集出臺。就目前階段來看,我們認為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池兩個細分領域可能出現的波動性機會較大,面臨的政策利多可以預期。
新能源電池將受益新能源汽車、電子科技類技術創新等長期受益。中國政府網上刊登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指出要繼續做好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5月底前有關部門要出臺具體的實施細則,這個時間限期正在逼近。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正式啟動,對整個產業鏈來講都是發展的大好機會。作為未來車載動力電池主流的鋰離子電池將面臨產業的利多背景推動。我們看好其中潛力品種的波動性機會。比如孚日股份、科力遠、德賽電池、億緯鋰能等。我們之所以階段內關注波動性機會,主要是考慮到市場總體弱勢可能仍將持續,只是政策利多背景下的品種機會更多的是波動性表現的概率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