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由范江博士率領創業團隊創辦的安賽鋰能(合肥)有限公司,開始入駐合肥高新區機電產業園,建設鋰離子電池生產線。6月份,該公司就將試生產鋰電池,并有望發展成為合肥乃至全省新興能源產業的一支生力軍。
范江曾在美國第一家鋰電池公司從事研發工作,掌握著鋰電池生產的核心技術。安賽鋰能(合肥)有限公司由范江博士創業團隊持股53%,合肥高新科實公司持股47%。作為合肥高新區的投融資平臺,高新科實注入的4000多萬元資金成為至關重要的啟動資金。今年內,安賽鋰能將建設4條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如果順利投產的話,有望實現1.6億元的銷售收入和3400萬元凈利潤。
“發揮創新優勢,搭建創新平臺,主動承接創新資源轉移,是合肥高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在承接中提升,在創新中發展的重要途徑。”合肥高新區管委會主任說,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自主能力的核心因素就是人才,合肥高新區一直注重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將引智與引資有效結合,一半以上與合肥高新區接洽的海外歸來創業團隊,最終都在高新區創辦了新企業。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提出,要構建企業主體、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產學研相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促進產業承接與自主創新相融合。為落實這一部署,皖江示范區各市都著力推進轉移產業創新提升,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構建創新服務平臺、促進創新要素對接。合肥高新區提出,3年內培育億元以上創新型企業200家,成為承接高端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在生物醫藥、微電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引進培育一批“種子企業”,全力打造2個千億級產業和4個百億級產業,實現新興產業規模化。
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著力引進三安光電、德豪潤達等創新型企業,從而實現了新興產業的跨越式發展。馬鞍山開發區緊扣戰略新興產業和主導優勢產業招商引資,形成了光電子及電子原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
創新要素與資本的順利對接,是建設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平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必要路徑。據省發改委負責人介紹,皖江示范區設立股權投資基金、發展創業投資,建立擔保風險基金,將獲得國家的大力支持。如今,皖江示范區各市都在積極完善融資體系,助推創業型企業成長。政府對于創新的投入持續加大,蕪湖市2009年安排財政科技創新投入超過7億元,合肥高新區去年全年在獎勵扶持創新型企業上投入就達1.4億元。同時,皖江示范區各市都相繼成立、引進一批風險投資基金公司,支持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目前我省已經有3家科技型企業在創業板上市,而僅合肥高新區就提出了3年培育30家科技企業上市的“大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