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成都首批10輛純電動公交車正式上路,首個電動汽車充電站開門營業,5個新能源汽車項目落戶成都——一天之內三件大事,令“成都新能源汽車”成為業內焦點。當天的簽約儀式上,成都市相關負責人透露,到2012年,電動汽車產業將實現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
面對多方利好政策,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春天是否真的近在咫尺?而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新能源汽車又將面臨哪些挑戰?
利好消息不斷
“新能源汽車產業將成為國家 ‘十二五’規劃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當天的活動現場,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明確表示。
近來,成都市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扶持力度正不斷加大:去年11月,《成都市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2)》出臺,將積極爭取進入 “全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今年3月,《成都市工業發展重點支持目錄(2010)》發布,電動公交車、電動汽車電池,電動汽車充換電系統等赫然排在首頁;《成都市電動汽車產業化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更明確提出,到2012年,成都市將推廣應用電動汽車千輛以上,建成與電動汽車擁有規模相匹配的電動汽車充(換)電站網絡。
事實上,稀土等資源豐富的四川、汽車產業基礎良好的成都,更有機會在國家戰略中占據一席之地。“豐富的稀土和鋰礦資源為車用動力電池生產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而本地成熟的整車生產企業,可以有序引進先進的新能源汽車生產技術,并有能力有基礎實現電動汽車的本土化。”
此外,據了解,中科院成都有機所已掌握了鋰離子電子生產核心技術,電池隔膜制造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市場熱潮初現
“我們生產的電動公交客車為自主研發生產,目前研發費用已投入幾千萬。”四川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曹國棟透露。據了解,成都市首批投運的10輛電動公交車中,有4輛出自該公司的車間。
曹國棟說,下一步,川汽將投入2億,在成都經開區建設占地約200畝的新能源汽車基地,6月開始做規劃,計劃明年一季度投入運行,爭取形成1000輛/年的生產能力。
“川汽是小企業,和國內外知名汽車企業差距比較大。”曹國棟認為,新能源汽車不失為一種發展新路徑。
看中這塊蛋糕的企業不少。當天,除川汽外,上海雷博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上海瑞華集團有限公司、寧波卡倍億科技有限公司紛紛與成都市相關部門和企業簽約,合作內容從電動客車的生產到新能源汽車基地建設,從電動汽車檢測中心到電動汽車電控系統生產。
電力公司的目光則聚集到了充電站上。“方便快捷的充電設施是電動汽車發展的前提條件。”國家電網相關負責人表示,電動汽車充(換)電站是智能電網戰略規劃的一部分,今年國家電網將在全國27個城市建設電動汽車充電站。
據悉,2010年,省電力公司將在成都建成3座以上充電站、300個以上充電樁,電動汽車能源服務系統建設中、遠期規劃正在編制中,將在我省主要城市建設電動汽車智能化能源服務網絡,并逐步覆蓋全省。此外,還將成立電動汽車新能源服務公司,提供專業化的配套服務,包括電池租賃、電池充換及檢測維護等。
成都還缺什么
“成都新能源汽車尚處于起步階段,還缺乏相應的整車和電機、電控系統關鍵部件龍頭企業。”成都市相關負責人稱。
“電動公交車成本中,電池占到很大一部分。”曹國棟透露,川汽生產一輛電動公交車賣價150萬左右,其中電池成本大約為50萬,而這些電池購于洛陽一家軍工企業。
“成都造”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何時能形成?根據行動方案,到2012年,將培育和引進電動汽車整車生產龍頭企業1—2戶、動力電池生產龍頭企業2—3戶、電機及控制系統生產龍頭企業1—2戶,形成年產電動汽車整車2萬輛、動力電池3億安時、電動及控制系統2萬臺(套)以上生產能力。
另一個重要問題在于消費市場。“2012年,成都市將在公交、出租車、旅游觀光、綠化、市政等行業及領域推廣應用電動汽車千輛以上。”行動方案中透露出的信息是,短時間內,成都電動汽車的訂單將主要來自政府。
不過,汽車最大的消費券仍掌握在市民手中。新能源汽車成本高、相關的政府補貼尚未明確,都是必須面對的瓶頸。
據透露,對此,成都正在研究全新的商業模式:引入運營商概念,市民購買成都造電動汽車時無需購買電池,由運營商為使用者提供電池的租賃服務,從而降低購車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