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振華科技公告稱,公司投資1980萬元成立一家子公司進軍鋰離子動力電池市場。當日,振華科技漲停。
值得關注的是,在4月中旬以來上證指數超過600點的下跌過程中,新能源電池板塊成了避風港。而從5月21日以來的反彈過程中,風帆股份、西藏礦業和德賽電池等新能源電池公司的股價皆創下新高。
政策的能量
政策是新能源動力電池板塊的推手之一。
2009年2月底,財政部和科技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13個城市開展試點,并且明確了補貼標準。這直接導致了以中炬高新(600872)和杉杉股份(600884)為代表的整個新能源電池板塊的第一輪大幅上漲行情。
此后不久的3月份,國務院公布的汽車產業振興規劃顯示,將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資金來源明確為由中央財政給予補貼。
8月26日,工信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將新能源汽車的概念具體明確為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BEV,包括太陽能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FCEV)、氫發動機汽車、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儲能器、二甲醚)汽車等各類別產品。
到去年年底,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當年2月份的《試點通知》,并決定將試點范圍從原先的13個擴大至20個,同時還對5個城市試水對私人購買新能源進行補貼。
其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業績增長并不明顯的新能源個股已經陸續進入了基金的股票池內。而在今年的投資策略報告中,新能源儼然成為絕大部分基金掛在嘴邊的新名詞。諸如杉杉股份、江蘇國泰(002091)等新能源電池概念個股的十大流通股股東中也充斥著機構身影。
今年以來,隨著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相關支持政策更是頻繁推出。
在5月初公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中表示將全面推廣節能汽車和節能電機等產品,繼續做好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并透露5月底前有關部門要出臺具體實施細則,這使得車載動力電池主流市場的鋰離子電池相關個股成為4、5月份市場資金追逐的方向。
5月7日公布定向增發募資投資鋰資源開發的西藏礦業的股價在小幅震蕩后頻繁創下新高,從5月11日和12日深交所公布的成交回報來看分別由4個機構席位和2個機構席位大舉買入該股;5月27日,西藏礦業以31.4元的最高價創下2007年10以來的新高。
而另一只相關個股德賽電池更是在某大型基金公司的接連買入之下持續上漲,從4月14日至5月27日的30個交易日內,該股創下了86.6%的漲幅,而同期上證指數下跌了16%。
同樣,在近期創下股價新高的新能源電池個股還包括風帆股份、億緯鋰能;而萬向錢潮、江蘇國泰、華芳紡織在近期也表現較為強勢,截至5月27日股價也已經反彈至前期高點附近。
兌現利潤尚需時日
和傳統汽車產業鏈條相比,新能源汽車增添了電池、電機、電控等組件,而扮演著產業鏈條中的關鍵環節的電池也是新能源汽車的最大難點。
雖然短期內鎳氫電池依然是混合動力汽車的主流電池品種,但是從最近一年的發展來看,鋰離子動力電池將廣泛應用于純電動汽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領域,而且從中長期來看,隨著磷酸鐵鋰電池技術的突破和成本的降低,鋰電池將有望進一步用于混合動力汽車。
構成鋰電池的部件,主要分為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四個部分。
其中正極材料中,由于鈷酸鋰的安全性能較差和三元復合材料較為苛刻的工藝水平,磷酸鐵鋰和錳酸鋰目前成為各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主要原料,從規模化的角度來看磷酸鐵鋰又因價格因素占據優勢。
據介紹,國內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研發企業包括北大先行、天津斯特蘭和創業板公司當升科技,而中信國安則是國內最大的鈷酸鋰和錳酸鋰的廠商。
負極材料方面,中國寶安和杉杉股份兩家上市公司的下屬子公司深圳貝特瑞和上海杉杉分別從事相關業務,其中前者去年實現6600多萬元的凈利潤,后者盈利能力稍弱。
相比之下,上市公司之中從事電解液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則較多,包括江蘇國泰、華芳紡織、新宙邦、杉杉股份等,不過電解液主要原料六氟磷酸鋰合成難度較大,絕大部分來自于海外進口,目前江蘇國泰控股的亞源公司和天津金牛等公司已經開始著手試制。
在鋰電池中起著隔離正負極作用的隔膜具有高技術門檻,主要被外資壟斷,國內尚沒有企業產業化制造,不過佛塑股份下屬的金輝高科目前正在原有小型鋰電用隔膜的基礎上向動力電池隔膜進發,這也是最近兩個月中佛塑股份股價表示堅挺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完成整個鋰電池生產的公司同樣也是市場資金追逐的目標,除了近期表現搶眼的風帆股份、德賽電池之外,億緯鋰能、萬向錢潮均屬于這一行列。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鋰電池的上游原料,主要包括鋰和稀土,具體涉及企業則包括西藏礦業、中信國安、包鋼稀土、廣晟有色和五礦集團等。
不過,并非所有從事鋰電池相關行業的個股都是良好的標的,江蘇國泰下屬公司一名高管表示,“雖然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包括新能源電池在內的整個新能源板塊因為政策等各種因素都容易吸引眼球,但很多新能源電池公司短期內未必能夠兌現利潤,而且有些業務產業化與規模生產往往還是有很大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