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威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 本報記者 曹雪琴 攝
宏威內部消息透露稱,正在擬定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東部工業園的120億元太陽能項目確有計劃,已有初步意向。
東莞時間網訊 東莞經濟熱門詞匯多了一個“光伏”,牽出這個話題的是東莞宏威數碼機械有限公司(下稱宏威)“120億元太陽能項目”。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志庚19日視察宏威位于河南安陽的公司時,表達了支持態度。
記者昨日追蹤此事時確認,項目日前已有初步意向,正著手擬定可行性研究報告。宏威太陽能項目回歸,幕后推手正是東莞完善的產業配套,政府對新興產業的扶持。
安陽試水
宏威在2008年第一次成為新聞主角,前來調研經濟運行情況的溫家寶總理視察了該公司光盤設備項目。其后又被媒體樹為“首個獲得10億元融資扶持”的典型。
當年11月,宏威對外發布了一條小消息:公司首條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研制成功。市領導此次視察的安陽新能廠,就是宏威將自己研制的生產線運往當地安裝調試出來的,產能20兆瓦(MW),去年9月投產。新能廠總規劃120MW,第二期80MW的生產線正在安裝中,預計年底投產。
宏威負責太陽能事務的執行董事簡明曾表示,安陽設廠是因為一條設備價值成千萬上億元,要有試驗線給客戶看產品效果。
宏威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有別于無錫尚德。后者用晶體硅制作成太陽能電池,前者是借助氣相沉積等工藝將玻璃轉化為可發電的太陽能電池,耗能和污染更小。
最關鍵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轉化率上,宏威新聞發言人洪蕾昨日回應本報記者稱,“信產部測得的(轉化率)是9.5%,在世界上已比較領先。”
但2008年金融危機后,晶體硅價格暴跌,使得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價格優勢不明顯。塘廈某企業的薄膜太陽能電池試生產線甚至因此而暫時“封存”起來。
不過,宏威執行主席范繼良昨日更新的博客再次強調了對薄膜太陽能的信心,“以提高效率等技術手段來降低晶硅電池的成本空間不大,硅料價格預期也將在2011年底觸底反彈。薄膜電池成本則可通過技術進步、裝備國產化和產業鏈整合而進一步下降。”
回歸東莞
宏威宣布“120億元太陽能項目回歸東莞”計劃,除了項目本身的高科技含量,另一層原因是東莞正在尋找戰略新興產業。
去年底,國家層面開始圈定能支撐下一輪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上月,廣東省也選取新型電子信息等11個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東莞也要落實選擇什么做戰略新興產業的問題。
本月初,戰略新興產業的調研已分解至市經信、科技等部門,其中就有光伏發電。
對宏威而言,自身也有回歸的需要,奧秘就在范繼良所說的,“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個城市有東莞那么完善的產業配套”。宏威生產太陽能電池所需的玻璃,就有麻涌南玻和虎門信義玻璃做配套。它唯一擔心的用電穩定性和價格問題,隨著電網改造和政府承諾也有望得到很好解決。
洪蕾向記者證實,位于東部工業園的120億元太陽能項目確有計劃,已有初步意向。項目內容包括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設備和產品。宏威內部消息透露稱,正在擬定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至于120億元資金的來源,記者目前尚未收到宏威方面更多消息。
東莞建光伏產業基地要快
市領導此次視察宏威時已表示了對光伏產業的強烈關注。不過也應看到,東莞發展光伏還有很多問題亟須解決。
首要的是本土光伏企業還不成氣候。除去宏威,與光伏沾邊的企業寥寥無幾,尚未構成鮮明的產業集群。去年國家扶持太陽能的“金太陽”計劃出臺后,東莞準備自己建設試驗性的發電應用項目,但到目前未見啟動。
即便是在對東莞戰略新興產業的考量中,光伏也還未進入大多數人的視野。
東莞之外,也面臨近乎白熱化的“基地”競爭。省內,已有佛山的三水很早扛起國家光伏產業基地的大旗,先后引入了500MW的愛康太陽能等光伏大項目。年初,漢能河源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正式奠基動工,這個“航母級”項目總投資280億元,相當于河源大半年的GDP。
外部企業挾資本之利迅速切入新興產業,正是這個原因,宏威副總經理孫滿龍昨日也對記者說,“政府的扶持很重要。”
“十二五”期間,廣東財政每年安排20億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資金都會優先流向各類產業基地,所以東莞迅速建起基地很重要。”孫滿龍說。
以提高效率等技術手段來降低晶硅電池的成本空間不大,硅料價格預期也將在2011年底觸底反彈。薄膜電池成本則可通過技術進步、裝備國產化和產業鏈整合而進一步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