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副校長任南琪與其團隊下的青年教師尤世界作為聯合通訊作者的論文“利用固體電解質微生物燃料電池合成過氧化氫的研究”(Sustainable conversion of glucose into hydrogen peroxide in a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microbial fuel cell)發表在《化學與可持續性、能源與材料》(Chemistry & Sustainability, Energy & Materials,簡稱ChemSusChem)雜志上,并作為代表性成果在第3期雜志封面上刊登。
論文報道的是在固體電解質微生物燃料電池(SPE-MFC)中以生物質化合物作為原料中性合成化學材料過氧化氫的研究。微生物燃料電池(MFC)是以產電微生物作為催化劑氧化大分子有機物進行發電的新技術,與傳統化學燃料電池有所區別的是,MFC不僅能夠在陽極利用復雜的大分子有機物發電,而且能夠在陰極合成化學物質(如氫氣)。以生物質為原料合成過氧化氫不僅是對MFC在結構與功能上的進一步發展與豐富,而且也是過氧化氫合成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技術問題,是對綠色化工領域的延伸與擴展。ChemSusChem的主編對任南琪院士發表的這篇論文的質量與價值給予了高度的認可與評價,并決定將其以代表性成果在雜志封面刊登。
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目前是任南琪院士所帶領團隊的一個新興研究方向,是對有機廢水生物制氫技術的擴展,也是對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中可持續性理念與技術的又一次創新。該團隊中的王愛杰教授、王秀蘅副教授和尤世界講師都在從事相關的研究。此研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教育部創新研究團隊資助項目的一部分。
ChemSusChem是2008年德國化學會志旗下新發行的一本化學領域的學術期刊,是Wiley出版的《應用化學國際版》(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化學:歐洲雜志》(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和ChemXXXChem系列雜志的姊妹刊。ChemSusChem是化學和可持續性能源研究領域的頂尖級跨學科研究雜志,主要刊登可持續化學、綠色化學、環境化學、能量儲存和轉換、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生物催化、生物燃料和生物精煉、二氧化碳捕獲和儲存、煤和石油化工、氫氣的產生和儲存、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清潔合成技術、文化遺產化學等方面的論文、評論、社論。中國學者在該期刊發表論文的單位有中國科學院、南開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