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快充半個小時將電池充滿后,綜合路況可以行駛60公里,每百公里僅花費9元,如果你平時只在城市里開車,您會選擇購買一輛這樣的車嗎?
據一項調查統計顯示,有80%以上的國內消費者不會考慮買新能源汽車,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跟新能源技術尚不成熟有關外,車價高、充電設施不完善等問題都是消費者拒絕新能源車的原因。
事實上,之所以眾多廠家都選擇在今年推出新能源車型,與今年3月底或將推出的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有關。此前有權威人士稱,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產品公告》內的1.6升及以下排量新能源車型,今后可能會得到3000元至6萬元不等的現金補貼。此外,廣東省日前發布的《廣東省電動汽車發展行動計劃》中指出,廣東省要用10年左右時間將電動汽車產業打造成為新興戰略產業,形成規模和技術水平居國際前列、產業鏈完整的世界級電動汽車產業基地。
眾所周知,價格高及配套措施不完善等是新能源汽車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利好消息的透露,都進一步減輕了消費者的顧慮,同時也刺激了各車企對新能源汽車的加速量產,畢竟在商業化道路上,起步早將決定其發展水平與速度。
但與此同時,廠家產品盲目地“一哄而上”,導致行業產能過剩、廢電池處理不及時、低端技術不斷重復而得不到進步等問題,正成為我國目前新能源行業的發展阻礙。對此,清華大學汽車工程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宋健認為,新能源汽車不是無限大的,盡管有國家政策的推動和產業振興規劃,但國內生產企業還是與跨國品牌存在著差距,因此投資更要謹慎一些。
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特聘專家王秉剛曾對記者表示,這幾年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都屬于“建設時期”。而這建設不僅包括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配套建設,也包括企業自身的新能源發展藍圖建設。新能源車型從研發到市場規;需要很多時間,對于這個行業,應該穩打穩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