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日舉行的“中國經濟新春論壇”上,與會的北京大學社會科學系副部長強世功、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研究局梁猛、北京產權交易所董事長熊焰等熱議低碳經濟,他們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我國應加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結構。
中國證券報:低碳經濟已風行全球,對我國而言意味著什么?
韓曉平:低碳意味著減少碳的排放,要求人們降低對能源的消耗。對于中國來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低碳經濟是必由之路,否則且不說碳排放量大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如何獲取這些能源都是大難題。
強世功:在倡導低碳生活的過程中逐步引入一些新技術,典型的就是核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技術。
中國證券報:“低碳”概念與我國產業經濟結合的情況如何?如何將“低碳”思路加速落實?
梁猛:目前核電、風電、光伏發電的發展可以看做低碳與產業經濟的結合,但除了核電之外,風電和光伏發電都存在并網瓶頸的問題,這需要智能電網的同步發展予以解決。同時,新能源發電的成本依舊高于傳統能源發電。此外,光伏發電在產業鏈中仍存在高能耗的問題。因此,整體看來,“低碳”的程度還不夠。
韓曉平:我國的能源結構還存在一些問題,在能源儲存和開發利用上,煤炭占很大比重,天然氣占比較少。未來除了將新能源作為長期發展目標之外,還應增加天然氣的使用比重,降低煤炭的使用比重,這在新能源發電比例尚不夠高的“過渡期”內,能夠更大程度上落實低碳經濟的發展思路。
中國證券報:低碳概念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國企業發展?
熊焰:一系列的技術突破將引領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包括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技術的進步同時將改變經濟結構和行業評價標準。未來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一個經營正常的企業突然間關門,原因就是其碳排放量超標了,低碳標準最終將形成第三方共識,以影響行業評價標準的形式,影響具體企業的經營和生存。
(編輯全球電池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