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充電站尚在試點階段,卻已散發出一陣陣壟斷的味道。
“跑馬圈地”,參與的都是央企——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海油……還有隨時準備入場一試身手的中石油與中石化。建充電站,技術門檻不高,所需資金量不大。充電站市場這個大蛋糕還沒端到桌上,就已經隱約插上一支“央企專享”的標簽,深層次原因是電力資源與全國加油站網絡的高度壟斷。
利用掌控電力供應的優勢,電網企業完全可以做到充電站的“排他性”布局。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也不難發現,兩大電網之外的企業在提供純電動汽車動力方面,首選的是電池更換服務,而不是直接提供充電服務。只要涉及到充電,就無法繞過兩大電網公司,這對央企、對民營企業和外資都一樣。
兩大電網公司做充電站的最大資本無疑是對電力供應的壟斷,而動力則是對下游利潤的分食。如果沒有滲透到終端,電網只是充電站的一個上游供應者。而在未來充電站的普及中,充電站靠向車主出售電來贏利,贏利方是充電站的擁有者和建設者。瞄準了未來電動汽車的大發展,兩大電網深知,一旦大量在全國主要城市占據了充電站終端的布局,在未來充電站取代加油站時,電網公司就可以擁有與現在石油巨頭相當的地位。
這一點,在加油站的布局上落后于中石油、中石化的中海油也看得非常清楚。中海油有關人士表示,雖然公司不能制造汽車,但可以供應能源,公司正考慮在全國建設電池更換站網絡的可能性。去年7月,中海油向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投資了50億元(7.32億美元),在天津一個新廠建設20條電池生產線。力神則與加州企業CodaAutomotive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CodaAutomotive計劃2010年下半年在加州銷售使用力神電池的純電動轎車。
相比之下,國外電動汽車充電站的建設往往依托現有的加油站進行布點,這不僅能夠節省建設用地,也無需進行重復布局。在當前政策沒有明朗的情況下,在全國擁有大量加油站點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保持了沉默。沉默不代表放棄,恰恰相反,沉默反映出一種底氣——如果參照國外成熟市場的模式,依托現有的加油站進行布點,誰又能繞得過“石化雙雄”?不僅如此,先期完成終端設施建設的電網公司,有望以企業內部的充電站標準成為最終的國家標準。這也就是兩大電網暗自加快“跑馬圈地”速度的根本原因。這也許意味著未來中國汽車充電站將不得不繼續面臨尷尬的寡頭壟斷局面。
有鑒于此,在國內電動汽車充電站產業啟動之初,有關職能部門要及早介入指導,制定標準、做好規劃,鼓勵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多種投資主體有序競爭。
(編輯全球電池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