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克服當前困難,還是著眼長遠發展,都必須把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作為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痛下決心,狠下功夫,堅定不移地加以推進。
正在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用生動的“低碳故事”,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技改和節能減排力度、跨越發展服務業等方面,向記者講述了一些地方和行業轉方式、 調結構的戰略布局。
故事一:太陽能光伏發電有了“兆瓦級”——新型戰略性產業涌動齊魯
微山縣發電工人羅傳生依然記得,兩年前他所在的微山湖煤電公司8臺小火電機組一夜間被爆破拆除。兩年后的1月9日,公司舊址不遠處,山東潤峰集團1兆瓦太陽能電站實現并網發電。記者了解到,這家兆瓦級太陽能光伏電站,年發電量 130 萬千瓦時,可穩定運行 25 年,年可節約標準煤1.1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 3.24萬噸。
潤峰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乃我省發展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個縮影。2009年,依托豐富的資源,我省引進大唐、華能、華電、國電、國家電網公司、神華集團等能源巨頭,在 3000多公里海岸線上布局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同時,安排12億元新能源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成投產風力發電裝機 68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41萬千瓦、開工建設海陽核電一期工程,全方位拉開新能源產業發展大框架。 新能源之外,新材料、新醫藥、新信息、空間海洋地球科學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成為轉方式、調結構的主要發力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能耗低、污染少、技術含量高,具有低碳和高質高端高效多重特征,可有效破解發展方式粗放問題。”政協委員、濟寧市政協主席趙樹國認為,不同地區不同產業均面臨轉方式、調結構命題,要從“低碳+高質”入手,對“調轉”做路徑選擇。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是“轉調”的重要內容,也是爭搶后金融危機時期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需要。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張超超表示,我省將延續“大象經濟”發展模式,著力培育新增長點。同時,將“兩高”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剝離出來,騰出空間,讓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和項目順暢進入,實現集聚化集群化發展,迅速形成產業規模和競爭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故事二:“碳交易”獲益2300萬歐元——技改創新提升產業素質
鋼鐵業是污染嚴重的行業之一,然而,濟鋼工人逄銘工作的高爐旁,卻是“瀑布”飛流,魚翔潛底。 逄銘介紹,3000 平方米的漁場用水,全都來自高爐余熱和循環冷卻水。上千攝氏度焦炭出爐制造的熱水,經過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還能大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日前,此技術核證減排指標獲聯合國簽發,并通過國際“碳交易”市場獲2300萬歐元收益。
技術改造不僅讓濟鋼等企業面貌一新,也讓循環經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回報。2009年,我省一方面關停小火電等落后產能,一方面加大實施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持續增加技改投入 6508 億元,占工業投資的69.8%,有力地保障了工業生產從危機中“V ”型反轉,支撐經濟企穩回升。
我省還大力度組建氟硅功能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 20 個創新平臺,分別覆蓋計算機軟件、輪胎、馬鈴薯、碳纖維、新藥、體育用品、現代海水養殖等產業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等 5 大重點發展區域,全面推進技術創新建設,為全省經濟結構調整打下堅實基礎。
省人大代表、新泰市委書記郭德文認為,技術改造、循環經濟不僅是企業利潤的穩壓器,還是地方增收的蓄水池。據對新泰市竣工的重點技改項目調研,項目平均每投入1 元,企業可新增收入3-4元,增利潤 0.35 元,地方財政增稅收 0.3- 0.5元。
“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循環經濟、節能減排進一步增強了核心競爭力,成為應對金融危機,保證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省經信委主任郭述禹表示,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提出,今年還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抓好6大類1000個項目實施。
故事三:“好客山東”叫響南北——服務業跨越發展激活內需
半月前,有網絡進行“今年過年去哪里”調查,南京居民蔡先生選擇了山東。 他說:“ ‘ 好客山東’ 叫得蠻響,帶家人到山東過年,感受山東人如何好客。”
來自省旅游局數據, 2009 年“好客山東”接待國內旅游人數約 2.8 億人次,同比增長 20% ,帶動住宿、餐飲、零售、娛樂等相關服務業實現銷售收入2452億元,為歷年之最。
去年,我省將旅游、文化、現代物流、信息、金融保險、房地產、商貿服務等服務業作為擴內需保增長的主要著力點,不斷加大載體、渠道、品牌建設和投資力度,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154萬億元,拉動經濟增長達3個百分點。
省人大代表、日照市委書記楊軍認為,發展服務業對改善經濟結構至關重要。當前,城鎮居民消費重心加速向住房、汽車、 體育健身、 文化旅游等方面轉移;農村消費向大型農機具、 家電家具、 新建住房等方面轉移趨勢十分明顯,抓住機遇,完善政策措施,可進一步激活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數據顯示,2008年,我省GDP 比江蘇多,而地方財政收入卻比江蘇少,其主要原因是我省經濟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發展滯后,導致宏觀效益不夠理想。
“轉方式、調結構”是一場牽動發展全局的攻堅戰。戰局拉開,鼓聲雷動,虎年打硬仗,故事必精彩。
(編輯全球電池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