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政策助推市場起步
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電動汽車在國內外都處于產業化初期階段,與之相關的電池技術和其他電子技術還不成熟,尚未形成新的工業體系。目前我國的電動汽車還沒有形成量產的條件,一方面因為技術發展不成熟,另一方面其他的配套設備不健全。但是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減少汽車尾氣排放量和能源消耗,最終達到推動新能源技術發展和新能源汽車推廣的目的,自2009年以來我國關于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不斷推出。
2月,科技部和財政部聯合出臺《關于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在北京、上海等13個城市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以財政政策鼓勵在公交、出租、公務、環衛和郵政等公共服務領域率先推廣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對推廣使用單位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助。其中,中央財政重點對購置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助,地方財政重點對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及維護保養給予補助,依據節能效果的不同給予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的補貼。
3月,國務院出臺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細則)。規劃指出,要推動純電動汽車、充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掌握新能源汽車的專用發動機和動力模塊(電機、電池及管理系統等)的優化設計技術、規模生產工藝和成本控制技術。建立動力模塊生產體系,形成10億安時(Ah)車用高性能單體動力電池生產能力。發展普通型混合動力汽車和新燃料汽車專用部件。改造現有生產能力,形成50萬輛純電動、充電式混合動力和普通型混合動力的新能源汽車產能,新能源汽車銷量占乘用車銷量的5%左右。
有關電動汽車利好政策的出臺,勢必會促進電動汽車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電子機械、精密加工、新材料等行業的發展。以電子產品為例,由于應用的大大提高,電子產品在汽車造價中的比率將由傳統汽車的10%上升到電動汽車的60%,由我國電動汽車產業化所帶動的電子產品的市場空間十分廣闊。另外,電動汽車還將是新材料、新技術的試驗場,為新材料、新技術的開發提供用武之地。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電池,勢必會在電動汽車的促進下在技術、成本等方面有所突破。
如何抓住商機?
● 整車企業應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以掌握技術主導權。
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為車載能源系統、驅動系統及控制系統,即車載電池、電動機和電控系統。電動汽車核心部件的車載動力電池和電控系統,目前我國基本依靠進口,自主核心技術不高,更多的整車廠商是“組裝”新能源汽車而非“生產”。如果整車廠商不能自主擁有核心技術,必然要受制于掌握核心部件的配套廠商。
● 配件廠商應尋求技術突破。
電池是電動汽車的心臟,同時電池技術還是制約電動汽車產業化的瓶頸,目前電動汽車電池面臨的阻礙主要是:使用壽命短、能耗經濟性差、關鍵技術靠進口和成本過高。盡管有50多家中國電池生產商已加入到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開發中來,但他們生產的電池仍存在價格太高且質量不夠可靠的問題。而最先進的電池關鍵技術仍掌控在日本和其他國外制造商手中,從國家863電動車重大專項動力電池測試中心的資訊來看:“比亞迪的電池已達到了工業初級水平,其他國產電動車動力電池還處于不同程度的實驗室測試階段。”
● 電控系統是新能源汽車三大核心技術之一,目前主要依靠進口,國內只有南車時代電氣在從事相關研發。
新材料將大量運用于電動汽車,電動汽車對材料的輕量化要求嚴格,這為材料行業的發展開辟了新方向和新市場,并將推動新技術在材料行業的推廣應用。
新能源汽車的批量生產勢必會給上下游產業制造大量商機,但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基于新技術、高科技、新材料之上,因此對于想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分一杯羹的企業來說,技術創新才是敲開新能源汽車市場大門的鑰匙。
三大難題有待突破
2009年國家陸續出臺利好政策,以鼓勵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吉利、奇瑞、華晨、長安、上汽、東風、一汽等汽車企業都制定了相對完善的電動汽車發展戰略,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用于電動汽車研發。如2008年底,比亞迪在寧波的半導體有限公司開業,標志著比亞迪整合電動汽車上游產業鏈,實現電動車量產化、商業化的步伐開始提速,量產車型已陸續做了汽車產品的生產公告。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困難,除企業自身在核心技術上有待突破外,其他外部條件也有待完善。
● 配套設施欠缺。充電站網絡化是電動汽車能否產業化的關鍵,無論是插入式混合動力還是純電動汽車,都嚴重依賴城市快速充電網絡。城市充電站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還需要包括國家電網在內的許多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協調,工程龐大。目前,我國城市快速充電網絡幾乎是一片空白,嚴重制約電動汽車向家庭化發展。
● 用戶使用習慣有待培養。長期駕駛燃油汽車,用戶已經習慣于燃油汽車的性能、特點,由于電動汽車在動力性和操作性上與燃油汽車完全不同,因此用戶習慣的改變也需要一段時間引導、培育。
● 政府補貼政策待完善。由于電動汽車的成本過高,高昂的銷售價格以及電池更換成本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目前國家出臺的針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只限于公共交通和出租車等領域,對普通消費者沒有補貼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