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落幕的廣州車展,80余款新車亮相,其中更包括首發的20余款新車。好像汽車行業一輪新的“牛市”已經來臨,有的企業開始調高產銷目標,有的企業對新品的投放又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一些企業更是暗中擴大產能。
1300萬輛的超目標完成,業內都用“高歌猛進”來形容汽車行業時,看著企業們樂上眉梢的神態,卻有幾分擔心,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此時此刻,我們是否應該停下來,謹防新的泡沫出現?別忘了,不久前發改委的調查顯示,2010年到2013年,汽車行業規劃產能將大大高于汽車市場的需求,如不及時加以調控和引導,未來幾年汽車行業產能利用率將出現下滑態勢,產能利用率有可能低于70%,30%以上的產能閑置!
不妨看看近期將召開的年度重頭大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目前的走勢來看,在維持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延續性上,也會與前期的刺激性政策有所切割:其中一條是“保增長”不再成為明年的重要任務,取而代之,如何提高增長的經濟效益,消滅過剩的產能。
從這一政策基調看,不能不替汽車業捏把汗。伴隨前幾年的中國汽車行業高速增長,一些企業帶著盲目樂觀情緒擴張,致使一些產能閑置。在金融危機中,這些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也大打折扣,此教訓不可謂不深。
暫不論中國汽車業是否重歸“牛市”,但有一點是明確的,目前推動車市回暖的動力來自政策和周期性剛性需求兩個層面,在實體經濟回暖緩慢的情況下,助推的不是經濟實體,而是泡沫。當車企齊頭并進要擴大產能,擴建新工廠、新項目上馬之時,如何防止泡沫在明年下半年對汽車業的沖擊?
汽車業的發展,脫離不了大的國家宏觀經濟背景,當前汽車企業當務之急不是擴大產能,而是應該把握國家“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實質,把工夫花在產品結構、企業體制機制、用科技力量打造平臺和模塊生產能力上,轉變生產方式,促進產業發展模式轉變,這是把解決保增長與促調整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最好方法。
再把眼光投向今年屢見不鮮的召回事件,連以質量穩定著稱的豐田也在國內市場上接連有質量問題出現。號稱已突破電動汽車電池技術瓶頸的比亞迪,去年就量產了F3D M雙模電動汽車,但該企業相關人士透露,比亞迪雖已“對鐵電池”技術申請專利,但如果要批量投產,仍需在電池組的穩定性和控制方面進一步完善。這些企業的表現,也給汽車業敲了一記警鐘:不要盲目追求量,莫為增長遮望眼,未到額首稱慶時,回歸基本面,汽車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不斷改進和努力,消費者的生命安全更是企業不可忽視的責任所在,上量的同時必須重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