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黄网站欧美内射

您當前位置:首頁>資訊頻道>名人名企>正文
張天任:低碳交通——綠色能源驅動世界
來源:中國低碳網 日期:2009-12-22 作者:全球電池網 點擊:

關鍵詞語:綠色能源
本文摘要:如何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交通低碳化的要求,積極探索更高效、更節能、更低碳、更清潔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是我國實現低碳交通必須直面的挑戰。
 

12月19日,“2009低碳經濟與城市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這是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后,首次召開的關于低碳經濟與能源領域發展趨勢的重要會議。浙江天能集團總經理張天任從三個方面探討了他對低碳交通的認識以及對電摩新國標的幾點看法。以下是發言內容:

各位專家、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

能夠受邀參加這次論壇并作發言,我感到十分榮幸。我根據論壇組委會安排,談談個人對低碳交通的認識以及對電摩新國標的幾點看法,我發言的題目是《低碳交通——綠色能源驅動世界》,主要介紹三個方面的內容。

從交通方式的不同看碳排放的差異

當前,世界各國政要正聚首丹麥哥本哈根,求解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之策。據今年年初奧斯陸氣候和環境國際研究中心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稱,汽車、輪船、飛機和火車等交通工具所使用燃料釋放的氣體是目前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報告指出,過去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長率卻達25%。歐盟大部分工業領域都做到了成功減排,但交通工具碳排放卻在過去10年增長了21%。因此,發展低碳交通,無一例外地成為后危機時代各國“綠色復蘇”的必然抉擇。中國國務院也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開幕前夕召開常務會議,宣布了未來的碳排放控制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為約束性指標,將制定相應的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會議明確提出我國要“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并“加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如何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交通低碳化的要求,積極探索更高效、更節能、更低碳、更清潔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是我國實現低碳交通必須直面的挑戰。其中,交通方式的選擇,尤為重要。事實上,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其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污染排放有著天壤地別的差異。

據專家分析比較,同樣以每年每1萬公里計:每輛電動自行車使用過程的全年二氧化碳排放為99.57公斤,每輛摩托車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575公斤,因此,以一輛電動自行車替代摩托車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75.43公斤,全國1.2億輛電動車替代摩托車增加而形成的減排總量為5705萬噸二氧化碳,其減排效果等效于2009年中國全部轎車的碳排放;等效于全球有5175萬輛電動汽車替代傳統汽車;等效于全球有1.24億輛普通轎車已經成為綠色的混合動力汽車。

這意味著全國超過億輛的小型電動車輛在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環境效益,對促進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和保護全球氣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彰顯了電動車是“低碳交通”最理想的交通工具之一。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各地在建設低碳城市的戰略進程中,應把電動車作為“低碳交通模式”的重中之重,予以政策扶持,推廣普及,大力發展,努力實現碳排放量最低化,打造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低碳經濟的 “交通名片”。

低碳交通模式所需政府、企業及社會、個人應做什么

發展低碳交通是整個社會尺度的改變,單獨依靠個體力量是很難完成的,所以必須依靠政府、企業、社會與個人的共同努力。

電動車作為一種理想的低碳交通工具,其發展前景,首先取決于國家的產業政策指導和城市交通格局的調整、城市路權的重新分配。給電動車更寬的路,電動車就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政府應出臺激勵性政策,鼓勵電動汽車、電動自行車的發展。同時,控制燃油汽車數量增長和尾氣排放。相關部門要加強對電動車生產企業的監督和管理,對生產著違法和不合格的產品的企業,一經查出,要依法從嚴處罰。要引導企業通過設備更新和技術進步減少能源消耗,尤其是碳化材料的消耗,實現生產領域的低碳化、生態化。

企業是實施節能減排的主體,而低碳經濟時代對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與低碳交通息息相關的交通工具生產企業及配套企業,要引入高新技術,切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個環節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循環經濟休系;在產品生產、產品使用和廢棄物處置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它們的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積極進行產品結構升級,大力發展低碳化新能源產品,提高企業的綠色競爭力。

倡導和實施低碳消費,是創建低碳交通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通過宣傳,引導全社會轉變消費模式和習慣,形成消費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費模式和習慣。另一方面,要引導個人低碳消費,倡導綠色出行、電動車出行、公交出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天能集團作為國內電動車動力電池的龍頭企業,發展低碳交通更是責無旁貸。近幾年來,我們在實現低碳生產、對環境零污染的同時,努力為社會奉獻走以新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產品,全力建設低碳企業。先后研發生產出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風能、太陽能儲能電池、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管式電池等一系列低碳化新能源產品。天能電動汽車電池通過國家權威檢測機構認證,在行業內率先拿到電動汽車市場準入證。此外,我們還創新發展可再生能源和資源回收利用,投資建設天能集團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完成后,可年產600萬KVAh的綠色動力能源。同時,立足環境保護,采用無害化回收處理廢鉛酸電池,每年可將15萬噸廢舊電池變成10萬噸可被循環利用的再生鉛,對發展低碳經濟、促進企業和自然和諧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面對全球低碳經濟的浪潮,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秉承“綠色能源驅動世界”的企業使命,堅定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指導思想,制定低碳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把建設低碳企業作為戰略目標,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戰略方向,把爭奪行業科技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全面構建適應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產業體系,把天能發展成為在中國、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和較強競爭力的低碳經濟產業研發、制造和應用示范的基地,努力實現“全球領先的綠色動力能源供應商”的戰略愿景。

如何看待電摩新國標

電摩新國標在遭到廣泛質疑后,國標委已于本月16日發出暫緩執行的通知,對于國標委做出的這個決定,我的評價是:大快人心、順應民意、符合潮流。這是民心向背的必然結果,我一點也不感覺意外。

我們都知道“三個代表”,都明白一個真理,作為一項國家標準,必須代表我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所謂的“電摩新國標”代表的是誰?是最少數強勢利益集團,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僅沒有被“代表”,反而大受其損。

輕便、快捷、安全、經濟、環保,這是電動車的特征。我國約有1.2億輛電動自行車,使用電動車的多半都是低收入的普通百姓,購車為的是方便上下班出行、接送孩子,以節約時間。另據統計,目前,我國有電動自行車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已達2394家。在這些企業當中只有100多家是原來的摩托車生產企業。“新國標”如果實施,一方面,國內眾多電動車生產企業,將面臨滅頂之災,除100多家摩托車企業可以自動獲得生產許可,剩余的2000多家企業將面臨違規生產的境地,還有3000多家配套生產企業和幾十萬家經銷商也將受到嚴重影響,整個電動車產業鏈將崩潰,超過500萬工人要丟掉手中的飯碗;另一方面,車主必須經過考駕照、上牌、買保險等繁瑣的手續,才能騎電動車上道。而按全國現有1.2億電動自行車保有量來計算,將有上億人要么選擇考駕照上牌買保險,要么選擇與騎電動自行車說再見。如此以來,超過500萬工人的就業問題怎么處理?上億人的出行問題怎么解決?新增手續所增加的民生負擔怎么埋單?社會矛盾激化怎么化解?諸如此類的社會問題,將帶來嚴重的社會穩定隱患,這與不久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的2010年重點工作部署完全背道而馳。試想一想,這樣只代表少數強勢利益集團的所謂‘國標’,“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怎能答應和接受?

再者,作為一項交通工具的新國標,必須順應低碳交通的發展潮流。可如果按照“電摩新國標”執行下去,將把1.2億低碳交通的電動自行車使用者“逼向”公交車或者機動車出行,增加的運力負擔、能源消耗以及高碳排放將是無比驚人。我們真要是這么執行了,對氣候的破壞該有多么大?后果該有多嚴重?按照《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地球不是我們從父輩那里繼承來的,而是我們從自己的后代那兒借來的”這一說法,我們是在欠子孫后代的“碳排放債”,如此以來,我們將如何向我們的子孫后代交代?往近一點說,全球氣候大會正在哥本哈根召開,溫家寶總理將在會議上向全世界作出我國減少碳排放的莊嚴承諾,如果“電摩新國標”得以執行,將置溫總理的承諾于何處?我們如何向世界人民交代?

不過,話也說回來,電動車目前已成了很多人的主要出行工具,對電動車重新劃分標準,規范電動車管理,的確是一件好事。但在制定標準時,一定要召開聽證會,而且聽證會上要召集市民代表、生產電動車的廠商代表、政府官員、法律工作者等社會各界人士,充分聽取不同的意見,然后再出臺一個標準,使該標準既能夠符合產品在安全、環保和節能等方面法律法規的要求,又能夠為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留有空間,更能夠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安全與權益,真正做到順應民意,切不可關起門來立法,搞所謂的“霸王國標”。

總而言之,在電摩新國標的制定上,應以“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低碳經濟發展潮流為取向,以科學和法律為基本準則,盡快達成一致意見,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電動車發展道路,讓中國這個偉大的“自行車王國”成為更偉大的“電動自行車王國”,進而為全面推動交通工具電動化、低碳化打下堅實的產業和社會基礎,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加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及消費模式貢獻力量!

(編輯:全球電池網)

上一篇: 巴菲特入股比亞迪究竟意欲何為? 下一篇:  郭強:新能源產業不是過剩而是不足
版權聲明:全球電池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
評論表單加載中...
正在加載評論列表...
本文共有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