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浙江網12月18日電 (記者柴燕菲 見習記者趙曄嬌)今天,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最后一天,浙企緊跟環保熱。中國第一家拿到純電動車牌照的浙江眾泰控股集團,與普天海油新能源動力公司在杭州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計劃在2010年選定1-2個省會城市試點投入眾泰純電動車。至此,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兩大瓶頸——電池充電、續駛里程問題迎刃而解。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正在進行,對于汽車行業來說,擔負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社會責任。新能源汽車符合國情,符合世界產業發展的方向。”眾泰控股集團總裁吳建中表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僅靠汽車廠商的努力還不夠,還需要各個配套環節的合作,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推動。
雙方的簽約跨出了純電動車產業化重要的一步。據介紹,普天海油將提供其研發的加電站網絡系統和配套商業模式,而眾泰汽車則將推出適合商業化運營的純電動汽車產品。這種運營模式將直接推動純電動車的普及。
“目前,制約中國電動車產業化的主要是有兩大瓶頸。一是,跟傳統能源車相比,電動車整車的購置成本比較高,主要是電池成本較高;二是,就跟汽車需要加油一樣,電動車也需要充電,充電基站還不普及。”眾泰控股集團總裁吳建中告訴記者,普天海油是一家致力于新能源汽車電池、充電站建設及運營的國企,雙方將共同破解這兩大瓶頸。
普天海油新能源動力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宏斌告訴記者,未來,電動車充電主要有三種模式,車子開到基站換電池、停在基站插上電源充電、快速充電。今后電池的成本肯定會下降,消費者能享受到比傳統汽車更多的實惠。“充電站等基礎設施,需要很大的投入。這次的合作完善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產業鏈。”
“目前,我們已經在深圳試點建設充電基站。但是,從試點走向全國設點,最終全面普及,這一段路還要很長時間。”曹宏斌表示。
回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史,從2001年,科技部在“863”計劃中設立電動汽車重大專項并提出“三縱三橫”研究開發布局,極大地推動新能源產業鏈的發展,再到純電動乘用車“第一牌”的誕生,中國新能源汽車走過了一條從推動關鍵零配件研發的發展,到“舶來品”率先試水,再到產品真正實現自主研發的軌跡。
記者了解到,眾泰2008EV純電動汽車采用聚合物鋰離子動力電池,最大功率達27kW,最高車速110km/h,充滿電后續駛里程為200公里,百公里耗電僅為一升油的費用。目前,該車已經成功中標國家電網的新能源公務車采購。這也預示著純電動汽車將逐步普及化。(完)
(編輯:全球電池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