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黄网站欧美内射

您當前位置:首頁>資訊頻道> 名人名企>名人訪談>正文
吳昌華:金融界未扮演應有的角色 應發展低碳經濟
來源:南方都市報 日期:2009-11-25 作者:全球電池網 點擊:
“因為這既是生存問題,也是巨大的商業機遇”,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在“2009全球CEO年會”的間隙接受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過去兩年間中國企業界的變化令人鼓舞,但金融界的步子略顯遲緩。

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

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

“綠色經濟帶來的是全新的生態系統,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社會須通力合作,若不如此,便難以生存。當然,新系統的構建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論兩周后的哥本哈根會議是否成功,商業界的努力都不會浪費”,吳昌華表示。

“尋找中國低碳領袖型企業,并將他們傳播出去”

記者:現在國內學者和企業界很擔心,綠色經濟或者低碳經濟是否可能會成為他們進入全球市場的新貿易壁壘?

吳昌華:低碳則是一個相對具體的概念,低碳經濟的提出是在整體可持續發展的大框架之下強調氣候變化問題的嚴峻挑戰,解決的是能源使用的問題。

中國企業對待這一問題是非常實際的。因為不論他們愿意與否都要面對這個問題,它會牽扯到將來是否能夠生存下去,能否做強做大。現在中國相關政策也在隨著國際大趨勢進行明確,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就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減少10%,這意味著政策環境對碳排放的指標要求會越來越明確,逐漸成為企業達標的基本要求。同時,節能意味著省錢,從企業來講是盈利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多企業愿意走在國家立法的前面。一類是中國傳統的制造業,一類是新技術的行業,比如新能源企業。

記者:但很多情況下標準不是由中國政府和中國的企業來定,比如歐盟碳排放標準,令航空業和海運業的壓力非常大。

吳昌華:這里牽扯到政治談判。現在國際氣候變化公約的談判中,很多國家贊同發展中國家可以不承諾一個整體國家的減排目標,但需要拿出幾個行業來做。雖然在制造行業中中國企業本來已經領先,但是還有眾多的其他企業根本達不到這種標準,從代表國家企業的利益來講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同時,中國也在做另一手準備,比如落后產業和過剩產能,這個過程中能夠建立新的行業產業結構。從根本上講,中國政府對未來的方向是看得非常清楚,對小企業來講,也許國內還有很大的市場,還可以活一段時間。但在大趨勢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要在國際上拼一把,因此企業自己要做好準備,減少陣痛的時間和過程。

記者:中國目前有7家企業已經成為氣候組織成員,但與中國龐大的企業群體相比,似乎只是九牛一毛。您如何看待中國企業對于自愿減排的熱情?

吳昌華:氣候組織的定位是領導力,尤其在當今國際國內的形勢之下,我們特別強調領袖的作用。低碳經濟不是高深的學問,我們希望在有限的能力、精力和資源下,攜手一些中國低碳領袖型的企業,理解他們是怎么做的,然后傳播出去。

在這兩年的探索過程當中,總體情況還是令人振奮的。企業的步子雖然沒有邁得很大,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CEO在談論節能減排。當然,這是一項整體策略,政府的決策在這一過程中很重要。

“投融資機制不發揮作用,整個低碳經濟系統沒辦法運行”

記者:氣候組織給出的“低碳經濟解決方案”中倡導由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三方合作。目前政府和企業的合作已經非常廣泛而深入,但金融機構似乎有所落后。

吳昌華:這在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局限。技術已經不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障礙,但沒有投融資機制在里面發揮作用,整個系統是沒有辦法運行的。在過去兩年時間里,我們在各個行業都在探索,包括金融界,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最近也講到怎樣更好地讓金融系統扮演好它的角色。

不能說金融界一點都沒做,比如綠色信貸就是一個進步,但它離現實的要求非常遠,尤其在碳的問題上中國金融界沒有扮演它的角色,這是一個需要快速解決的問題。銀行界為什么邁不出這一個步子,國家的導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銀行自身也面臨著很多挑戰。一是要學會去評估新的經濟模式下的各種各樣的風險。二是提高相關知識水平。低碳經濟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新的,現實中成功的商業模式少,這就意味著潛在的風險大。銀行業對低碳經濟不熟悉,很多知識不理解,心理上會覺得摸不清風險大,造成了銀行界步子不會邁得這么快。

解決之道是國家智囊機構要很快地幫銀行業者補知識,要讓銀行界決策層在這個過程中無論從知識、心理,還是現實的政策環境當中覺得風險是可以控制的,然后敢于投資相關項目。

記者:氣候組織在金融領域內有哪些合作計劃?

吳昌華:我們一直強調領導力的地位,不可能把所有的銀行一下子都連接起來,第一步是理解中國的銀行模式,目前的合作者包括興業銀行(601166,股吧)、民生銀行(600016,股吧)、光大銀行等。下一步我們會跟一到兩家的銀行繼續深入走下去。

“哥本哈根會議結果無礙經濟機遇”

記者:您曾經說低碳經濟將構成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怎么理解這句話?

 吳昌華:這個系統是由政府、企業、社會共同構成的,在價值鏈中沒有鏈接起來技術再好也不能發揮作用。比如中國在電動汽車技術上是領先的,但是沒有充電站就無法在消費端進行普及。氣候變化問題全球爭到這種程度,是因為我們已經沒有一切事情慢慢來的時間了,而且今天的技術和知識信息已經不用那么做了,可以走得更快一些。

記者:您如何評價奧巴馬總統訪華后中美兩國在低碳領域開展更深入合作的可能性?

吳昌華:氣候組織認為,在氣候變化領域,中美可能開展合作的領域很廣泛,主要包括清潔煤-碳捕集和儲存(CCS)、整體煤氣化(000968,股吧)聯合循環(IGCC)、電動汽車的電池技術、智能電網、建筑節能等。而以公司間的合作為基礎、并由政府的公共資金提供資助的合作形式也被普遍看好和認可。

資金問題仍然是兩國合作的最大障礙。尤其是美國國會,礙于國內政治議程和一國利益,對于在氣候框架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助一直持消極態度。但兩國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美國最大的太陽能光伏制造商FirstSolar在鄂爾多斯(600295,股吧)取得了大額訂單,這是中國對美國新能源產品開放市場的標志;而中國最大的光伏產品制造商尚德也已在美國開設了分公司。

記者:如果哥本哈根會議失敗了,全球沒有建立起新的全球氣候協議,那么目前商業界的投資進展會否全部失效或者倒退?

吳昌華:不會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愿意承擔起造成哥本哈根會議失敗的罪名,即便是美國。奧巴馬在本次訪華的《中美聯合聲明》中也提到,愿意與其他國家一道在未來幾周內為哥本哈根會議的成功而努力。這種情況下,對一些關鍵性的細節國際社會還是愿意等一等美國,但這并不意味著哥本哈根會議會失敗。

實際上在過去兩年中,各國的努力已經有很多東西可以達成實際協議。丹麥政府已經提出了一個“一攬子”計劃,并交給中美去討論。很多人覺得中國和美國對于全球氣候體系的建立太重要了,如果兩個國家達成一點協議世界就有希望了。但其實中美間的協議不會是終極成果,很多談判的細節要進入到明年。

聲音

發展低碳經濟中國在

哪些領域存在機會?

當發達國家倡導發展低碳經濟時,中國也應該找到自己的低碳經濟之路。在我們看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是發展中國家的低碳經濟,是在工業化進程中如何盡量體現低碳理念的經濟模式。它最大的特點不是依靠龐大的投資,購買發達國家最先進的減排技術和設備來實現減排,而更應該是體現中國特點的、適用性強的減排模式。

中國如何發展低碳經濟?這是一個極為復雜、需要仔細研究的大課題。中國政府和市場應該關注以下領域。

第一,中國能源消費的調整。中國目前碳排放迅速增長的局面,與中國的能源消費構成有很大關系———中國的能源消費對煤炭的依賴度很高,煤炭占中國能源消耗的70%以上。由于煤的碳含量很高,因此燃燒煤炭產生的溫室氣體量很大。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和消耗國,中國不在能源戰略上進行調整,改變對煤炭依賴過大的消費特點,將難以減輕碳排放的壓力。為此,中國應該在能源消費多元化、煤炭利用的多元化等方面多下功夫。

第二,結合中國國情,有效地推動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奧巴馬計劃用3年時間將美國的風能、太陽能和地熱發電能提高一倍。中國也應該制訂出相應的國家目標,將其列入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五年規劃,最好能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第三,新能源汽車應該成為國家重點推動的重要產業。2009年中國汽車市場出現“井噴”,從汽車銷售數量上很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這意味著中國正在快速進入汽車社會。但中國在汽車產業和汽車消費方面是否還有其他的模式可以選擇?新能源汽車就是值得重點考慮的模式之一。中國在新能源汽車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要比傳統汽車領域的差距小得多,在中國推動新能源汽車,以中國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有可能走出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的路子,甚至會顛覆傳統汽車產業的某些模式。

整體而言,碳排放對中國的硬性國際約束暫時還不會到來,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將低碳觀念引入現實的產業發展之中,已經到了很好的時機。通過政策引導,在城市規劃、城市建設、能源消費結構調整、新能源產業創新、新能源企業發展等多個方面,引導產業發展和企業發展,這對中國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中國追求低碳排放的最終目的不是去做國際主義的貢獻,而是在新的背景下完成中國的工業化,培養新的產業增長點,使更多與低碳經濟相關的創新型企業成長壯大,這樣才能使中國在全球低碳經濟的競爭格局中,提升自己的層級,立于不敗之地、主動之地。

鏈接

氣候組織(TheClimateGroup)是全球首家專注于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國際非營利、非政府機構,成立于2004年4月,總部設在英國。該組織的成立獲得了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和來自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的20余位商業精英和政府領袖的支持,并參與發起活動。

氣候組織展現了一種全新的方法。通過推動政府部門、工商企業和非贏利機構之間的積極合作,促使工商企業和政府部門發揮領導作用應對氣候變化,開拓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不斷促進企業盈利水平和競爭力的提高。

氣候組織目前已在全球范圍包括美國、澳大利亞、中國、印度等地展開運作,有超過50家的企業會員和近20家的區域及城市政府成員,都是全球極具影響力的領先工商企業、城市和省、州政府。其在中國有七家企業會員,包括中國移動、遠大空調、尚德電力、聯想集團、中國節能投資公司、朗詩地產及鋒尚地產。

上一篇: 施正榮:多晶硅整體不過剩光伏已觸底反彈 下一篇:  納達爾:電池是會用完的 我會努力訓練為明年充電
版權聲明:全球電池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
評論表單加載中...
正在加載評論列表...
本文共有 條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