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多晶硅電池遭遇寒冬,薄膜電池產業卻異軍突起,包括漢能控股、天威保變在內的一些光伏企業力圖劍走偏鋒,悄然發力薄膜電池市場,最終實現薄膜完全取代晶硅,成為光伏電池原料的新寵。
薄膜電池顧名思義就是將一層薄膜制備成太陽能電池,其用硅量極少,更容易降低成本,也更容易與建筑完美結合。在國際市場硅原材料持續緊張的背景下,薄膜太陽能電池已成為國際光伏市場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熱點。
今年10月份以來,國家致力于催熱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分布式發電尤其備受青睞。而薄膜電池因其成本低、無污染、柔性好、弱光發電性好等特點,在分布式應用上優勢明顯。更重要的是,眼下中國傳統的多晶硅電池已經在歐美印等市場遭遇“雙反”,而不在歐美貿易制裁之列的薄膜電池將具備良好的競爭優勢。
漢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表示,實現薄膜太陽能發電成本1元/度只需要3年的時間,成本降到每度0.5元僅需要5年,從而實現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平價上網。從這方面來看,薄膜電池有望改變中國光伏產業格局,最終帶領行業走出困境。
聽起來確實激動人心,中國光伏業的救星真的出現了么?如果薄膜技術將是未來光伏業的主流,為何國內選擇薄膜路線的光伏企業卻寥寥無幾?原因也很簡單。一是核心技術門檻高,二是投資規模太大。而持續的技術研發和資金投入,恰恰是眼下中國光伏企業的短板。
薄膜電池的大規模應用,還有賴于分布式電站建設在中國的星火燎原。如在工商業用電價格較高的園區集中建設連片光伏電站,及在學校、醫院、機關大樓等公共建筑建設大型屋頂電站,新建或改擴建小區根據建筑面積建設一定比例光伏屋頂等。而在分布式發電剛剛啟動的中國,國內嚴重過剩的多晶硅產能還亟待消納,短期內的應用重心恐怕還難以覆蓋到薄膜電池。
對于發展薄膜電池而言,“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方面,對于傳統的晶硅電池生產企業,要轉型從事薄膜電池的生產,絕非朝夕可為;除了資金和技術的準備,還要避免一擁而上,重蹈扎堆競爭的老路。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培育,也還是要從推廣應用相對成熟的多晶硅電池起步,畢竟有那么多過剩產能需要尋找出路。說到底,薄膜電池的應用前景無疑是光明的,部分企業先行布局也是明智之舉,但要指望它來拯救那些水深火熱的光伏企業,恐怕還是遠水難救近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