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在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大力支持密切相關。7月初成飛集成開啟本輪行情時,正是財政部開始對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后不久;隨后,16家央企聯合成立央企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無疑讓市場看到了來自政府層面的決心。
隨著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投身這個行業,鋰離子電池到底發展如何,整個產業鏈目前生態環境又怎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業內人士。
汽車鋰電池需求猛增
鋰電池已經被充分應用于消費電子中,全球基本形成中、日、韓三足鼎立的格局,但在新能源汽車用鋰離子電池領域,目前卻沒有哪個國家形成大規模產業集群。
一個全新的市場,鋰離子電池市場會做到多大?
根據國家科技部相關規劃,自2009年起的3年內,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務、市政、郵政等領域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范運行,以力爭使全國新能源汽車的運營規模到2012年占到汽車市場份額的10%。按照現有汽車市場份額計算,這個數字大約是100萬輛。
考慮到鋰離子電池對現有鎳氫電池的替代性,以比亞迪F3DM磷酸鐵鋰動力電池成本價5萬元/臺為例進行估算,那么100萬輛對應的市場規模將達到500億元。當然這只是相當粗略的計算,并未考慮2011年年末電池成本下降幅度以及實際需求培育快過預期的可能。
可以肯定的是,新能源汽車對鋰電池材料的需求遠超普通消費電子。有人測算,一臺純電動汽車需要40~50公斤的正極材料和電解液,是單個手機電池耗用量的1萬倍左右,如此一來,僅生產100萬輛電動車所需的鋰離子電池相關材料,就將是目前全球鋰電池材料總需求量的數倍。資料顯示,2009年全球鋰電池材料銷售額已達33.9億美元。
那么,2008年年末曾經有過的新能源汽車電池路線之爭,到目前已不復存在。以豐田普銳斯為代表的鎳氫汽車是第一代成功商用化的新能源汽車,但是最近一年多來行業內車企新增投資紛紛轉向鋰離子電池。就國內車企來說,長安汽車早前宣布,自今年下半年起,會將旗下混合動力汽車使用的鎳氫電池換為鋰離子電池。
核心環節還是正極材料
按照通常分類,鋰離子電池產業鏈被劃為上游資源、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電芯電池、電池管理系統7個環節。
目前國內發展情況如何呢?
我國普通鋰電池行業發展已相當成熟,可是在新能源汽車用的鋰電池材料上卻與國外有很大差距,很多材料無法自產。華創證券分析師李大軍對記者表示,其實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都處于起步階段,電池性能尚未成熟、整車技術不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完成,都是未來產業化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就產業集中度而言,目前正極、負極、電解液都有很多企業進入,隔膜、電池管理系統基本是空白;技術門檻也與之對應,后兩者遠遠高出前面三個環節。
鋰鹽對鋰電池發展的重要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陳立泉曾表示,國內現在鋰鹽和隔膜都還需要進口。
侯文濤告訴記者,從鹽湖里面提取出的就是鋰鹽,國內上市公司雖然握有鹽湖資源,但是提取技術和工藝并不成熟,提取出的鋰鹽還是以工業用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