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深耕細作,有人策馬圈地,全產業鏈的鋰電池模式。這是全球新能源產業作用的結果,那么未來中國鋰產業需要打持久戰!
杉杉股份最早涉獵鋰電池,是通過1999 年成立的杉杉科技。這家成立于上海的子公司,主要產品是負極材料。四年之后,杉杉股份進軍正極材料,2003 年杉杉科技與中南大學合作成立正極材料公司。2004 年,杉杉科技生產負極材料的寧波工廠建成投產,上海寧波兩地年產能擴大到3000 噸。2005 年,杉杉科技投資電解液工廠,建廠后一年的產銷規模位居國內第二。
照此看來,杉杉股份遠征澳大利亞,將其鋰電池產業鏈向資源延伸,立足行業優勢地位,發展經濟效益上面的產業化,將放眼于國際市場,水更深,浪更猛,更是一種磨礪與勇氣,一種理智和抉擇。
2009年6月1日,杉杉股份公告稱,5月28日在澳大利亞佩斯與Heron Resources Limited(下稱Heron)簽署關于Yerilla鎳鈷礦項目的框架合作協議。“現在是最好的機會,一方面是金融危機,我們遇到的是百年未遇的低價;另一方面,澳元貶值也降低了我們的投資成本。”當時,杉杉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鄭永剛向記者表示。礦山項目,已經完成中試,后期將開實驗工廠。杉杉股份也開始嘗試向終端產品進軍,該公司與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等機構合作組建航天電池技術有限公司,參與該企業投資將為公司鋰電池產業鏈的下游延伸奠定了基礎。
就此,從上游的礦山,到作為電池材料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以及下游的電池產品,除了隔膜這一環節,都有所涉獵。“新能源對于杉杉股份的意義不言而喻,我們也在傾全公司之力,希望實現突破,也可能與國外行業巨頭在技術上合作。”鄭永剛曾向記者表示。
但杉杉股份在鋰電池的布局,短時期內尚難以帶來業績的大幅增長。2009年年報顯示,杉杉股份鋰電池材料的營業收入為7.76億元,主收入的占比為36.41%,而產品的毛利率僅為16.67%。
同樣跑馬圈地的還有中信國安。中信國安更是因為鉀肥、鋰電池和三網融合三大概念而被稱為概念之王。
中信國安目前擁有碳酸鋰產能2 萬噸/年,遠景規劃為3 萬噸。2009年年報顯示,其2009年生產碳酸鋰5000噸,而此前兩年,其產能在1000噸-2000噸之間。而在中游,中信國安主要布局正極材料。其控股90%的子公司中信國安盟固利電源有限公司(下簡稱“盟固利”),為國內主要的鈷酸鋰正極材料生廠商。但2009年盟固利虧損1500萬元,中信國安8月24日發布的2010年半年報中披露,“公司所屬中信國安盟固利電源技術有限公司報告期內正在進行電力擴容,電池正極材料產、銷量受到影響,營業收入較上年有所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