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業正醞釀做大鋰電產業項目,預計到2020年實現銷售額500億元。通過旗下的上市公司成飛集成實現鋰電產業首輪融資,是中航工業實施鋰電產業的重要步驟。成飛集成已于從7月14日起停牌。
7月18日,中航工業非航空民品部部長殷衛寧透露:“新能源特別是鋰電產業被列為集團公司重要產業。成飛集成募資,投資鋰離子動力電池只是第一步。按照中航工業‘萬億’銷售目標,到2020年,民品銷售額要達到近5000億元,其中鋰電產業將實現500億元。”
7月6日,成飛集成曾發布公告,擬非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1.06億股,非公開發行價不低于9.70元/股。擬非公開發行募資總額不超過10.2億元,募集資金將用于增資中航鋰電(洛陽)有限公司(下稱“中航鋰電”)建設“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該項目洛陽基地總投資額約為17億元。
未來再投百億
本次成飛集成的9個非公開發行對象,包括中航工業旗下另一上市公司洪都航空、掌管國內首只航空產業基金的天津裕豐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中航工業對新能源的雄心遠不止于此。據悉,除了非公開發行融資,未來中航工業計劃還將投入100億元發展鋰電產業。
殷衛寧表示:“未來中國發展鋰電產業蘊藏著巨大潛能。去年中國汽車產銷量突破1300萬輛,今年預計為1700萬輛,2011年有可能達到2000萬輛。按照3%到5%的比例,兩年內,中國電動汽車的銷量將達到百萬輛以上。”
日前,在國務院國資委牽頭成立的“中央企業電動汽車產業聯盟”中,中航工業同一汽集團等十余家企業一起,列入其中。
中航工業提出,發展動力鋰電產業,貫徹東西南北中的布局戰略,中部將以洛陽的中航鋰電為核心,東部著眼華東地區和長江三角洲,西部是在成渝布局;南部則是在珠江三角洲布局;北部主要是在東三省布局。
中航工業鋰電產業戰略,源于2006年國家啟動的“十一五”“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2007年,在經過半年多調研論證后,選擇了鋰動力電池項目,并以集團在洛陽的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為核心進行重組。
中航鋰電重組后,導彈院旗下的民品公司如凱邁機電、凱邁測控、凱邁電子、凱邁氣源等,都將圍繞鋰電產業發展,并將形成產業集群。
“三步走”規劃
目前全球汽車廠家紛紛將鋰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國際汽車巨頭,如福特、克萊斯勒、日本豐田、三菱、韓國現代、法國Courreges、Ventury等,國內企業如比亞迪、吉利、奇瑞、力帆等,也在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中,搭載鋰動力電池。
7月15日,中航工業的合作伙伴GE副董事長約翰·賴斯透露:“到2015年,公司將新增100億美元用于綠色創想研發項目,其中包括混合電池開發技術等。”
業內人士分析,我國的汽車鋰電池產業發展很快,產能僅次于日本。
作為“863”重點項目,我國汽車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大部分材料實現了國產化,國內已經自建和引進了多條生產線。配套材料廠也有多個,均已形成大規模生產。
“目前國內廠家單體電池成本較高,壽命、電池管理系統、電池成組技術水平、商業化都和國外存在差距。中航目前處于國內領先位置,逐步形成了鋰電池產業的全價值鏈和全產業鏈。”殷衛寧透露。
中航鋰電提出,2010年計劃投資3億元,建設洛陽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基地;2013年累計投資36億元,建成12億安時的鋰離子動力電池產能,成為新能源上市公司;2015年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形成鋰離子動力電池綠色能源產業集群,成為全球鋰電池金牌供應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