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7月1日起施行,到2010年12 月31日前適用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中,工信部將以鎳氫電池生產的混合動力乘用車被歸類為成熟產品,而鋰電池車被歸為發展期。似乎一時勝敗有了,而這卻只是開始。
有相關產業專家認為,在發展新能源汽車上,鎳氫電池技術最成熟,未來3年內仍將是新能源車的主流,之后鎳氫電池技術將和磷酸鐵鋰、氫燃料電池三分天下,5年后將逐漸被鋰電池及燃料電池所取代。
中投顧問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電池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明確指出,在鋰電池技術成熟后,鎳氫電池市場將被鋰電池逐漸蠶食。與鋰電池相比,鎳氫電池具有續航能力不足以及不能外插式充電等缺陷。鋰電池代表的是混合動力汽車動力電池的未來,而目前從成本和商業化的角度看,更現實的選擇是鎳氫電池。報告還指出,新能源汽車將朝著“鎳氫——鋰電——燃料電池”產業化路徑發展。
日本富士經濟分析也有類似觀點,鎳氫電池的主流地位將可延續至2011年,但是2011年之后鋰電池將逐漸侵蝕鎳氫電池的市場份額,該機構預估2009年車載用鎳氫充電電池的全球市場規模將比上年增長23.7%,達到920億日元,但是2015年車載用鎳氫充電電池市場規模將降至550億日元。
鋰電池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工作電壓高比能量大、循環壽命長、自放電率低、無記憶效應等眾多優點,但相對技術成熟的鎳氫電池來說成本還是偏高。但隨著技術上的突破,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家選擇采用鋰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如美國福特、克萊斯勒,日本豐田、三菱、日產、韓國現代、法國Courreges、Ventury等。而國內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吉利、奇瑞、力帆、中興等車企也紛紛在自己的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中搭載動力鋰電池。鋰電池的爆發也許來的比想象要早。而這將大大帶動上游原材料碳酸鋰的需求增長。
一直以來,鋰離子電池的應用領域集中在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工具、數碼相機、音頻設備和游戲機等領域。輕便、穩定、持久是鋰電池的主要優勢。但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大規模應用標志著鋰電池本身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一支手機電池中,鋰的用量只有幾克,但一組轎車車用高容量鋰電池的用量是幾十千克,客車則是上百千克。這種需求增長是極為驚人的。
中國鋰儲量世界第三,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從高鎂低鋰老鹵中提純分離碳酸鋰的工藝技術難度很大。直到2004年,中國才正式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目前只有中信國安在今年3月完成鹽湖提鋰的工業化進程,實現穩定生產。今年可完成5000噸碳酸鋰生產,并有望在短時期內達到萬噸產能,沖擊國內最大碳酸鋰生產商的寶座。如果未來碳酸鋰達到2.5萬噸設計產能,公司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碳酸鋰生產廠商。同時,由于是綜合開發,公司碳酸鋰成本很低,全部產品達產后,成本可控制在極低的水平,市場前景也充分樂觀。
反之,國內其他鹽湖提鋰項目多還沒有完成工業化進程,礦山提鋰企業在成本上又無法與之相比,中信國安在該行業的地位在目前乃至一段時間內都缺乏競爭者,這給公司留下一段難得的占據市場份額的空間,也使公司成為鋰需求激增的最大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