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2007年5月,全球首部光能手機在中國問世。手機機身表面被太陽能電池板覆蓋,在陽光、陰天、燈光、燭光下可隨時為手機鋰電池充電,從而有效地節省能源。
無論是雷公電母的神話,還是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的傳說,都昭示了自古以來人類試圖掌控自然力量的渴望。電池的發明之所以成為惠澤后世的科學創造,就在于實現了將自然能量應用于人類生活的古老夢想。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我國的電池行業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完成了從原始落后到世界領先的艱難曲折征程,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源源不斷地釋放著能量,并為新能源時代的到來打下了堅實根基。
一次電池:三千萬只到三百億只的飛躍
“在那個時代,不管在我國的哪個地方,只要你沿著黑乎乎的道路往前走,就一定能找到電池廠。”提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電池工業,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秘書長王敬忠腦海中留下的是這樣的深刻記憶。
1912年,我國第一家電池廠在上海建立,標志著中國電池產業開始書寫自己的歷史。然而在發展初期,我國民族電池產業只能在混亂動蕩時局中艱難求存,境況凄涼。直到1949年,全國的電池廠僅僅只有200余家,職工總數3000人,年產量僅3000萬只,產值不足600萬元。
當時,絕大多數電池廠都是30—50人的“前店后坊”式的家庭作坊,99%的產品為簡易R20糊式電池。產品質量低劣,存放半年便會出現氣漲、鋅筒腐蝕穿孔等問題。除少有的手扳打芯機、腳踏沖床等簡單機械外,幾乎全部采用手工勞動。工人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在充斥著錳與石墨粉塵的工棚中長時間工作,中毒、矽肺等職業疾病頻發。曾有一位拌粉工人在醫院手術時,黑色粉塵沖洗十多個小時竟未清凈!
作為行業發展的里程碑,改革開放為我國原電池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隨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無論是生產規模和產量,還是電池的品種和質量以及產業技術進步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截至2008年,中國一次電池產量達到了300.7億只,年均增長24%,已經超過全球電池總量的一半。其中,鋅錳電池產量世界第一,堿性鋅錳電池與鋰電池分別年產180億只和15億只。我國已經從一個產量低、技術差的國家,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電池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并逐漸向電池強國邁進。
無汞化技術:讓美國的如意“算盤”落空
“縱觀近二十年來的發展,中國的原電池產業在兩個方面的進步最具意義。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技術委員會主任王金良教授如是評價。在他看來,中國在堿性鋅錳電池領域的崛起與全行業實現無汞化生產必將載入史冊。
1996年1月26日,一場特別的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的主角不是聲名顯赫的人物,而是國產堿性鋅錳電池。中國電池工業協會代表全行業在會上高調發布了國產堿錳電池與進口電池的對比檢測結果和性價比,并推薦“南孚”、“雙鹿”等一批國產品牌為“名牌產品”,向社會鄭重承諾:國產堿錳電池,不比外國品牌差!
作為原電池中性價比最高的電池品種,美、日等國家早在60年代就已經開始堿性鋅錳電池的規模化生產,并在上世紀90年代全面占領了中國市場。而我國的堿錳電池起步較晚并且發展緩慢,直到90年代初,福建南孚公司與中銀(寧波)電池有限公司等企業相繼引進國外先進生產線之后才有所改觀。
但由于消費理念、產品認知度和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市場和消費者對國產堿錳電池并不買賬,推廣難度極大,多數企業舉步維艱瀕臨破產,每一個企業都無力改變當時外國產品主導市場的局面。
為了形成產業的合力,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展開了廣泛的宣傳與推介。在之后的五年時間里,國產堿錳電池的銷量增加近10倍。如今,國產堿錳電池實現了真正的崛起,以突出的性價比將國外品牌擠出了中國市場,并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廣受青睞。
同樣是1996年,一封來自北京師范大學朱耀斌教授的建議書寄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的手上。朱教授建議,必須對廢舊電池進行回收處理,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自此,無汞化技術開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依據我國當時的技術狀況,在以往一次電池的生產過程中,為防止鋅在電解質溶液中受到腐蝕,所有以鋅為負極材料的電池都要加入汞作為緩蝕劑,而這勢必將對環境造成污染威脅。能否實現無汞化生產,反映了一國電池行業的領先程度與技術水平。在西方,發達國家均已通過立法解決了這個問題。1997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限制電池產品汞含量的規定》,明確要求2001年前全部電池要實現低汞化,2005年堿錳電池實現無汞化。
無汞化的實現,需要從技術源頭上解決。我國當時著力抓住無汞鋅粉和無汞電解二氧化錳以及自動化生產流水線三個生產基地的建設,從電池生產的關鍵原材料上開始實現無汞化。在湘潭電化集團、中金嶺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協作下,我國無汞堿錳電池的關鍵原料和自動化生產設備取得了突破。經過全行業近10年的技術攻關,以南孚電池為代表的電池骨干企業基本提前5年實現了堿錳電池無汞化,2005年全行業提前實現了無汞化目標。
當各國對扣式堿錳電池的污染問題無從下手之時,我國新利達公司創始人何永基發明的扣式電池無汞化技術突破了世界難題,并成功實現產業化。王金良說“這項專利技術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一向以制定國際標準為豪的美國電池協會也就此專門前來與其商討合作修訂標準事宜。”
技術的發展帶來產業的進步和繁榮,中國的電池企業在獨占國內市場的同時,開始迅速占領國際市場,而這直接對國外電池巨頭構成了巨大威脅。
2003年,美國勁量公司向美國ITC提出調查申請,起訴長虹、南孚、虎頭等十多家中國企業侵犯其無汞堿性電池專利權。如果起訴獲勝,我國堿錳電池將徹底退出美國市場,并可能再次遭遇其他國家類似指控。危機之下,依據我國的多項技術突破,由電池工業協會組織企業聯合應訴,發揮全行業的力量來打這場無退路之仗。
作為當時中方應訴團隊的負責人之一,王敬忠直到今天依然無法對美方的囂張和手段難以釋懷。“美方挑起事端有其原因和打算。90年代我國堿錳電池的崛起不僅將他們的產品逐出了中國市場,更是節節勝利出口到了他們國家。外商正當競爭不過中國企業,便拿出了之前他們屢試不爽的訴訟伎倆。美國人認為中國企業之前總是屢訴屢敗,如一盤散沙,只要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就可以輕松拿下,他們甚至囂張到提出,讓我們每出口美國一只電池賠勁量三美分的恥辱性和解條件。但是,美國人的算盤打錯了,他們沒有想到我國的電池技術創新如此之高,也沒有想到我們會以協會的名義集體應訴,更沒有預想中國人會堅持這么久。”
在經歷了我方應訴律師聯盟瓦解、和解失敗、初裁敗訴、復議勝訴、美方多次上訴等多個回合之后,依據我國的原創技術狀況,2009年3月23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發布公告,拒絕勁量公司的申訴。至此,由勁量公司提起的針對中國電池企業的709專利337調查一原告的709專利被判決無效而告終,中國電池企業聯合應訴取得了最終勝利,這在我國各行業發展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