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的一個周末,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寂寞空曠。
位于新華路9號的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紐約交易所代碼:STP,下稱尚德),一輛掛著“蒙”字車牌的奧迪牌轎車緩緩駛入公司正門,三位健碩的北方男子猶豫地走下車,四處張望,此時,尚德公務接待部經理楊智平快步迎上前,熱情地握著他們的手。
無錫剛剛走出梅雨季的空氣,熱得發燙,一如楊智平含笑的眼神。而從北方男子那黝黑的皮膚里,他仿佛嗅到了太陽的味道。
中國北方遼闊天空的太陽,正照耀光伏巨頭尚德走出陰霾。寧夏、內蒙古成了尚德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施正榮最近出差最常去的地方。但是,他更需要政策。
“政策,一樣是政策,尚德要發展需要的是市場,市場就需要政策的支持”。在接受《投資者報》專訪的時候,施正榮沒有任何猶豫,短促、連續的三個“政策”之間也未作絲毫停頓。
這是一個靠政策推動的行業,只不過金融危機前,更多依靠的是歐美國家和日本的高額補貼政策,現在,施正榮們將目光轉移到了中國。
“給胡錦濤寫封信?嗯,這是個好主意”。言語間流露出這位“陽光首富”的膽識和自信。
因政策起家
當施正榮2000年懷揣40萬美元回國創業的時候,一定沒有料到2008年的冬天會是如此寒冷。
除了在澳洲的兩年薪水外,施正榮帶回來的還有他個人持有的10多項太陽能電池發明專利。“當時是要什么沒什么,就憑著一腔熱血。”
這一腔熱血融化在長達210頁的商業計劃書里。施正榮輾轉中國各地,不停地游說與演講,直到遇見無錫市有關部門。雙方一拍即合。2001年5月,尚德宣告成立,生產太陽能發電組件。
2002年,當施正榮建成尚德第一條10兆瓦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時,其產能相當于此前中國太陽能電池4年的總和,并將中國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制造水平提高了15年。
隨后的兩年,是尚德持續擴產的兩年,也是太陽能行業在全球快速發展的兩年。據統計,世界光伏發電規模從1995年的80萬兆瓦增加到2004年的1194萬兆瓦,增長了15倍,其中僅2004年的增長率就高達60%。
2004年,法國里昂證券(亞洲)以“火熱的太陽能”為題,發布了行業報告,稱太陽能行業在“咝咝發熱”,并認為“盡管它正在升空,但一點也不像泡沫,而是一個堅實可靠的投資目標”。
太陽,高懸天際,持續不斷地向地球散發光和熱,但利用太陽的光來發電,其成本卻始終高于靠燃燒煤發電,商業化運營的光伏產業企業,只有依賴扶持政策才能取得合理的回報率。
德國政府從1999年起就為光伏產業制定了上網電價補貼政策以及低利率融資服務。日本國內對光伏技術的扶持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美國聯邦及各州政府都推出了各式各樣的補貼和稅收減免政策。
而中國,彼時大規模利用太陽能發電幾乎是空白,更談不上政策支持。但這里低廉的制造成本給予施正榮騰挪空間。2004年,尚德的太陽能電池生產能力已經位居世界第十。到2005年9月,尚德的生產能力再向上攀升兩位。但其銷售,則幾乎都在中國以外的市場。
2005年12月14日,施正榮帶領尚德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開中國首家內地民營企業赴美IPO直接登陸紐交所的先河,并創下內地民營企業在美國證券市場首次融資最高額的紀錄。
遭遇寒冬
用五年時間成就一位中國首富,施正榮的成功大大刺激了中國國內光伏產業的發展。
據Solarbuzz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07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片市場上,中國廠商的市場份額由2006年的20%迅速提升到了35%。到了2008年,總共有10家國內的光伏企業在海外上市,融資規模達到20億美元。施正榮因此被稱為光伏產業的“催化劑”。
但2008年的冬天,行業巨變。長期依靠歐美高額補貼維持增長的模式,遭遇到現實的挑戰,“囤積原材料”成了壓倒施正榮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2007年第四季度道瓊斯指數開始下跌時,尚德的股價依然強勁沖高,由35美元上漲至接近90美元,但2008年開始,其股價跌幅遠遠超過大盤,一度跌至5美元。
《投資者報》在分析其股價下跌原因后認為,金融危機的影響只是其中一部分,公司財務表現不佳是使投資者失去信心的主要原因。這也得到了施正榮的回應,他在接受《投資者報》專訪時承認,公司毛利率的突然下降與金融危機只有“一定關系”。
公開數據顯示,尚德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19億美元,同比增長43%,但其毛利率卻由2007年的13%下降到2008年的9%,導致其凈利潤同比減少一半。
2004年,尚德的銷售收入雖僅為8500萬美元,但銷售毛利率高達23%。其后幾年,尚德的銷售毛利率卻在以年均3個百分點的速度快速下降。
《投資者報》認為,原料硅價格大幅下降,是導致先前大量囤積多晶硅原料的光伏電池生產廠銷售毛利率驟然縮水、財務表現不佳的一個原因。
光伏業界一直有“擁硅為王”的說法,在此前數年的暴利時代,作為光伏產業主要原料的多晶硅價格持續飆漲,幾乎所有企業都將“得硅者得天下”奉為鐵律。尚德亦不例外。
施正榮坦承,2008年9月、10月間,尚德“確實提前購買了一些價格較高的硅”,價格在每公斤350~400美元間,當時備料的價格確實“有些不太恰當”。2008年10月起,硅價開始暴跌,11月即跌至每公斤200美元以下,跌幅達50%。尚德2008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跌至0.6%。
《投資者報》認為,另外一個導致尚德利潤下降的原因,是行業競爭日益激烈。除尚德外的其他多晶硅光伏電池企業,也同樣遭遇了利潤大幅下滑的困境。
在美國上市的其他兩家中國太陽能公司的毛利率下降速度比尚德還要快。江西賽維(LDK)的毛利率由2006年的35%,兩年后降至1%,2009年第一季度甚至是-6%;而中電光伏(CSUN)的毛利率則由2006年的10%下降到2008年的-2%。
陰霾縫隙中的陽光
2008年底,尚德建成了全球最大面積光伏幕墻的建筑,6900平方米的墻體上,光電板滿布,形如展開的雙翼。西翼為研發中心,作為尚德的總部,供日常辦公使用;東翼是活動中心,為員工康樂休閑而設。依附在既有廠房南立面的這座建筑,被起名為“尚德生態大樓”。
7月的這個周末,并沒有員工從這棟大樓的兩翼涌出,即便是廠區的其他通道,也鮮有車輛和人員出入。據當地出租車司機講述,從2008年冬天以來,這里周末基本沒有活,他也很少來這附近。
2008年11月下旬,尚德發出預虧公告,施正榮開始帶領尚德減產、裁員,并且緩聘2000名新員工,但卻依然未能力挽狂瀾。2008年全年,尚德售出太陽能產品497.5兆瓦,低于預期的550兆瓦。
2009年一季度,情況似乎有所緩解。當期,尚德的銷售收入3.16億美元,同比下降27%,環比下降24%。《投資者報》發現,尚德在2009年一季度出貨量微減,單位出貨價格也環比下降約15%,這是導致其銷售收入下降,同時凈利潤同比下降87%的主要原因。
一季度,尚德凈利潤僅為590萬美元,但較上一季度已經扭虧為盈。尚德與投資機構分析師的2009年第一季度電話會議摘要中公布,一季度毛利率為17.8%,相比去年四季度0.6%毛利率大幅上升,主要由于硅料成本及非硅成本下降、存貨跌價準備減少。
情況似乎在好轉,陰霾縫隙中露出的陽光會否稍縱即逝?仔細分析尚德財務報表,《投資者報》發現,其一季度業績有些疑點,因為其中超過1億美元來自其一季度剛剛投資的一家子公司——Global Solar Fund(GSF),收入占比高達31.83%。扣除這家子公司的凈收入貢獻,尚德一季度凈收入環比實際降幅達到了48%。
對此,施正榮并未做出詳盡的解釋,只是簡單地表示,是尚德投資的一些公司在開拓市場,并承諾此項收益是可持續的。“這本身也是我們自己開拓市場的一個策略。如果沒有金融危機,也會有這筆收入,可能這筆收入還會更高。”
中國綠色經濟元年?
“短期來看,光伏產業要發展,還是得依靠政策”。就像此前施正榮的崛起源自政策的傾斜一樣,現在,他期待的真正轉機同樣來自于政策。為此,他專門寫信給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以感謝其對新能源的支持,并表達對美國市場的期望。
尚德預計美國將在未來2~3 年內發展成為最大的光伏市場。為此,施正榮已計劃在美國設立制造基地。2008 年,尚德在美國市場的市占率超過10%,2009 年的目標則上升至20%,同時,尚德計劃2009 年在日本市場銷售40MW。
更大的機遇在中國。《投資者報》認為,中國的相關政策正從無到有,并有持續加強的跡象,光伏產業最困難的時刻正在過去。
尚德集團辦公室夏愛民將2009年視為中國光伏和綠色經濟元年。在他看來,從年初溫總理在兩會報告上提到,要大力發展風電、核電、太陽能發電在內的新能源;到近期財政部、建設部聯手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示范項目;財政部、科技部聯手推廣“金太陽工程”。這些都是積極信號,補貼力度甚至超過美、日。除此以為,江蘇省發布了光伏發電推進意見,也讓尚德看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
據此,尚德預計中國光伏市場2009 年將達到幾百兆瓦,公司二季度收入及出貨量會有小幅的環比增長。2009年全年發貨量目標為600~700MW (之前目標指導為800MW),公司也已經申請光伏屋頂補貼,第2 次申請將在8 月底。
“我最近出差都在西部。西部地區的領導們也都意識到,要想經濟更快地發展,就需要靠他們的資源,陽光正是他們最大的資源。”接受《投資者報》專訪時,施正榮剛從寧夏回來。在那里,他與當地政府簽訂了“一個五百兆瓦的發電項目”。他說,西部陽光充足,尚德可以在西部建設生態的太陽能電站,把雨水收集起來,同時減少因陽光直射而引起的水分蒸發,“這樣就有利于生態和放牧”。
(編輯:全球電池網)
推廣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