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華燈初上。深圳浸入璀璨斑斕的燈光海洋。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這光的海洋中,有一些燈光顯得不同尋常——馬路邊高懸的路燈、公園里優雅的庭院燈、高速公路上導航的路釘燈……它們的電能來自白天照耀我們城市的太陽。如今,深圳太陽能產業已延伸至我們日常的城市生活空間。
連日來,記者在調查我市太陽能產業時了解到,在這個年銷售額45億元的朝陽行業中,部分先進企業在金融危機中積極開拓上游高端產品,建立完整產業鏈,在全球鼓勵新能源利用的產業環境中,奮力拓展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記者還從有關部門獲悉,至2010年,深圳太陽能產業年總產值將達60億元,培育出年銷售額過10億元的企業1-2個,年銷售額5億元的企業10至15個。深圳的目標是成為產業化環境好、國際化程度高、創新能力強、產業特色鮮明的太陽能產業集聚地,躋身國內太陽能產業前列。
深企突進太陽能產業高端
7月27日,深圳太陽能產業迎來生力軍。杜邦太陽能有限公司的太陽能薄膜電池產品,順利通過了由中山大學教授沈輝博士等國內著名光伏和建筑專家組的鑒定,這標志著杜邦太陽能產品已得到了中國光伏業的認可。
杜邦太陽能有限公司是杜邦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在推動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策略下,該公司在香港設立薄膜太陽能研發中心,并在深圳建立第一個生產基地,采用中國首個第五代獲TUV認證的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同時,這也是首家機構獲邀參與“深港創新圈”項目。
鑒定會上,專家一致認定杜邦太陽能的非晶硅薄膜電池在電力輸出性能、投資報酬率、能量回收期、環保性、建筑整合一體化、生產經濟效益等多方面都有卓越表現,為國內領先產品。專家同時確定了杜邦太陽能公司具備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等。
這個項目劍指產業高端,為深圳太陽能產業帶來稚鳳新聲。而在行業內鏖戰經年的其它企業,也在金融危機中頻頻出手,搶占產業鏈高端。
去年12月30日,為擺脫上游多晶硅材料的瓶頸,南玻集團設在宜昌的國內最大單條多晶硅生產線建成投產,標志著南玻集團突破了國外技術壁壘,掌握了多晶硅閉環生產工藝技術。據了解,南玻多晶硅項目計劃總投資約60億元,規劃占地1500畝,分三期建成。首期年產1500噸高純多晶硅,目前設備運轉良好,所生產的產品純度達到“八個9”,單爐產量達到設計指標。
宜昌南玻高純多晶硅材料項目建成投產后,南玻集團將形成以多晶硅材料為龍頭的“高純多晶硅材料——硅片——太陽能電池片——太陽能電池組件”的完整產業鏈,成為太陽能電池行業有重要影響力的企業。“僅僅幾年前,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還只能‘兩頭在外’,原材料進口受制于國際巨頭,現在這一情況正面臨改觀。”業內人士評價。
利用多年累積的優勢,席卷行業上游的深圳太陽能企業不在少數。深圳拓日新能源公司在去年5月果斷于四川樂山投資30億元,建設多晶硅及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氣勢如虹;中航三鑫、金粵幕墻等傳統幕墻企業,也進軍太陽能幕墻原材料生產……“在這個朝陽產業,連金融危機帶來的冬天也變得短暫了。”有業內人士如此慨嘆。
深圳光伏產業成為全國重鎮
深圳市太陽能產業發端于上世紀80年代。1984年,大明太陽能在上步工業區建成投產,成為當時國內稀有的太陽能公司之一。隨后,深圳宇康公司引進全國第一條非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奠定了深圳發展太陽能的產業和人才基礎。經過多年的發展,到本世紀初,深圳太陽能產業迅速壯大,成為全國光伏產業重鎮。
市太陽能學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太陽能產業主要分為光熱產業和光伏產業,前者直接利用太陽熱能或用熱能發電;后者利用太陽光發電。深圳太陽能光伏產業及應用長期處于國內先進地位。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深圳從事太陽能行業技術及產品研究、開發、生產、應用的企業達到180余家。這些企業分布在光熱、光伏、多晶硅、單晶硅、非晶硅、太陽能玻璃、太陽能玩具、太陽能玻璃幕墻設計與安裝等各環節,產品主要覆蓋了產業鏈的中下游。深圳目前涉及太陽能產品的年銷售產值達45億,從業人員逾5萬人。
在市太陽能學會,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一款插放在窗臺花盆里的太陽能裝飾燈。拳頭大小的乳白色半圓面蓋下,是一組太陽能電池,中間簇擁著一支谷粒般大小的LED燈。它白天吸收太陽能的電量,夜晚自動開啟燈光照明。別看這個小小的光電產品,深圳及周邊地區竟聚集著全球50%的光電小產品生產企業,生產的太陽能玩具、廊前燈、路燈、庭院燈、地磚燈等銷往全球。目前,深圳已是太陽能光電產品的主要產業聚集地。
同時,南玻、信義玻璃也占據國內太陽能玻璃的大半江山,產品供不應求,目前兩大巨頭正積極向太陽能導電玻璃的前沿技術發起進攻。
“盡管成績不小,盡管我們的產品質量和市場影響力具有一定優勢,但產業整體規模和企業數量已落后于無錫、南京、上海、保定等城市,未能緊跟我國太陽能產業突飛猛進的腳步。去年,僅無錫尚德公司一家銷售額便近140億,深圳的差距不小。”市太陽能學會負責人表示。
行業的“短腿”已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據市發改局2007年12月發布的《深圳市新材料產業細分報告》,至2010年,深圳將建立太陽能電池、太陽能建筑、太陽能發電工程技術中心共3個;產業規模達到年總產值60億元,其中光熱產業產值20億元、光伏產業產值40億元。
太陽能產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
在急起直追的產業藍圖之外,是遼闊的太陽能市場機遇。
早在2006年,深圳被確定為建設部建筑節能一體化示范城市,深圳在“十一五”期間制訂了頗具規模的“太陽能建筑一體化”計劃:2006—2010年,全市將新建200萬平方米的太陽能光熱示范項目、100萬平方米的太陽能光電示范項目。深圳由此率先啟動了16個包括僑香村、招商海運大廈、萬科中心等在內的太陽能建筑一體化項目。工廠園區、學校、醫院、體育場和經濟適用房,但凡應用太陽能,均可獲得國家和我市專項資金資助。
政策之外,法規跟進。2006年7月1日起,《深圳經濟特區循環經濟促進條例》正式實施。11月1日,全國首部建筑節能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建筑節能條例》也開始實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0年起深圳新建建筑,一半要采用太陽能。
“深圳日照條件好,太陽輻射量豐富,年輻射量為5225兆焦耳/平方米,全年約300天具有采集太陽能的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不僅有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而且有很好的經濟效益。”有關專家介紹。
據市太陽能學會負責人透露,最近我市政府部門正在就新能源產業發展編制振興計劃,預計支持太陽能等產業發展的力度非常大,相關政策有望成為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的“超級推進器”。市太陽能學會也在積極協助市建設局推進“太陽能百萬屋頂”計劃的立項和實施,并爭取推動在會展中心屋頂安裝太陽能電站。
7月21日,傳聞已久的光伏產業重大支持政策“金太陽示范工程”浮出水面。國家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決定綜合采取財政補助、科技支持和市場拉動方式,加快國內光伏發電的產業化和規;l展,并計劃在2-3年內,采取財政補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發電示范項目。根據《通知》,對并網光伏發電項目,原則上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對于光伏發電關鍵技術產業化和基礎能力建設項目,主要通過貼息和補助的方式給予支持。
“與國外光伏產業相比,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因無財政補貼,一直缺乏國家政策面的支持。光伏產業投資大、周期長,若沒有政府扶持,很難大面積普及。而此次國家財政補貼政策的實行及后續政策的跟進,將給國內光伏產業創造新的發展周期。”一位多年奮戰國際市場的企業負責人欣慰地說。
記者手記
“深圳制造”亟待啟動太陽能內需市場
盡管國內太陽能產業的“深圳制造”成績不俗,但進入21世紀,這一狀況變得不容樂觀。“近幾年,無錫尚德、保定天威英利、江西賽維LDK等行業巨子紛紛投產,使我國一躍成為太陽能電池生產大國,推進我國太陽能產業突飛猛進。而深圳企業沒有緊跟市場腳步,幾年間就落后了。”在接連數日的采訪中,眾多業內人士這樣感嘆。
深圳太陽能產業除太陽能玻璃行業和光伏設計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外,其它企業多聚集在下游封裝及應用方面。盡管深圳在整個產業鏈上分布了眾多企業,但在各環節上均缺乏有規模和實力的龍頭企業,呈現分散的格局。“散兵游勇,各自為戰”是這一行業的典型現象。180家企業,年銷售額45億元,平均每家才2500萬元,用“作坊式”評價并不為過。
很長一段時間,推動深圳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力量是環保理念先進的歐美市場,由此產生深圳太陽能企業“兩頭在外”的生產格局。原材料引進在外,就要受制于人。好在一些不甘受制的深圳企業,奮力搶占了自己的上游空間。而市場在外呢,就不能不忍受國際市場受經濟周期影響而帶來的“寒冬”。記者采訪時發現,不少深圳企業至今仍受歐美經濟復蘇緩慢而帶來的影響。
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的產業扶持號角已經吹響,深圳太陽能產業若不借此機遇奮起直追,將耽誤產業發展的黃金三年或五年。
眾所周知,太陽能特別是光伏產業投資大、回報低、周期長,如果沒有政府的扶持,企業或個人恐怕有心無力?陀^地講,多年來深圳在太陽能應用上確有投入,但層次低、數量有限,遠沒有達成應有的規模。眼下正宜利用國家扶持政策的出臺和自身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醞釀的契機,推出太陽能應用的財政補助、科技支持和市場拉動的全盤規劃,為我市太陽能企業啟動內需。
產業亮點之一
園博園光伏電站
年發電100萬度
步入深圳園博園,進門左轉,登上新辟的恐龍館樓頂,記者不由為眼前呈現的太陽能電池“方陣”感到震撼:1.2米×0.8米大小的太陽能電板如方桌大小,整齊得像士兵列隊,隨屋頂地勢層層展開,更像一垅垅的黑色梯田,壓滿視界。紀錄遠古歷史的恐龍館與代表人類先進技術的太陽能光伏電站并處,無意間創造的寓意讓人浮想聯翩。
這些太陽能電池組鋪是國內首個兆瓦級大型光伏發電站。它于2004年建成,總投資逾8000萬元,其建成對太陽光伏發電系統在建筑上的應用,以及設計和建設大型并網光伏電站,都具有借鑒和參考意義,是中國并網太陽能發電的里程碑。
引導記者參觀的市太陽能學會負責人列舉了一組數據:該電站年發電能力約100萬度,相當于每年節省標準煤約384噸,減排粉塵約4.8噸,減排灰渣約101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70噸,減排二氧化硫約7.68噸,園博園每年可節省電費66.64萬元。按照該電站20年運營期計算,累計發電1960萬度,總計節省電費1333萬元。
產業亮點之二
倍思電子快速轉型
迎來跨越式發展
“目前訂單缺乏是個大問題,不過太陽能行業正在升溫,國際訂單會更多,預計今年出口依然會呈增長態勢。”日前,倍思電子(深圳)有限公司負責人章先生向記者表示。
倍思是一家美資企業,2007年前主要生產供地鐵、火車車廂運行的大型電纜,后主動轉型進軍太陽能行業,從事太陽能光伏系統的研發和安裝。由于主打市場在美國,金融危機很快影響到倍思的業務。面對惡化的經濟環境,倍思及時改變市場策略,在進行系統安裝的同時,加快太陽能電池板組裝的研發、生產、銷售,同時申請并獲得了歐洲、亞洲等地的權威認證,將銷售由單一的美國市場擴大到歐洲、亞洲地區。章先生說,盡管去年初面臨原材料上漲的壓力,但倍思利用銷售太陽能板回籠的現金流,不斷擴大生產,產品快速銷往歐美及亞洲市場,公司因此迎來了跨越式發展。根據海關統計數據,倍思去年出口額突破3000萬美元,同比增長5倍多。
高端訪談
南玻集團總裁柯漢奇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太陽能產業期待“領頭羊”
南玻集團是國內玻璃制造業的龍頭企業,資產規模超過100億元。近年來,南玻積極進軍太陽能光伏產業上游,力圖打通全產業鏈,此舉將怎樣改寫南玻的產業版圖?就此,記者與該集團總裁柯漢奇進行了一番對話。
記者:南玻稱雄于玻璃制造業,又是如何實現“轉身”、進軍太陽能產業的?
柯漢奇:南玻集團從1996年即開始節能玻璃的研發和生產,成為最早的低輻射節能玻璃制造商,培育和引導了中國的節能玻璃市場。節能玻璃通光隔熱,可比喻為我們“管理”太陽能,營造室內節能環境。而進軍太陽能光伏行業,則可比喻為我們進一步“利用”太陽能的光和熱,創造可再生資源。兩個行業關聯度很高。而且,南玻多年太陽能玻璃和半導體材料的生產研發經驗,確保我們在太陽能電池及組件方面的研發、制造的技術優勢。
記者:南玻太陽能光伏產業鏈的“路線圖”是怎樣的?
柯漢奇:2005年,南玻進入光伏產業時是從下游開端的,主要進行太陽能電池封裝組件,并在東莞建成大規模太陽能電池廠。此時,全行業出現上游硅片供應緊張,國際硅材料不僅產量不夠,且價格高昂。這堅定了我們步入產業上游的信心,決定建設自己的硅材料生產基地。最終,我們在宜昌的硅材料生產基地建成投產了。
記者:南玻在光伏產業有什么目標?
柯漢奇:南玻目前完成了由高純多晶硅材料到硅片、太陽能超白玻璃、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等完整產業鏈的建設。未來我們的硅材料來自宜昌,太陽能電池在東莞組裝,而太陽能設備應用將著力于深圳市場,力爭建立一個年售額上百億的產業增長點。
記者:你怎樣看待深圳太陽能產業的發展?
柯漢奇:客觀地說,目前國內太陽能產業的主要推力來自長三角甚至華北地區,無錫尚德、保定天威英利這樣的核心企業引領了當地的太陽能產業發展。深圳亟待出現這樣的領頭羊。另外,近年珠三角各地政府對太陽能企業扶持力量較為欠缺,基本是散兵游勇、各自為戰。好在深圳市政府已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不論是引進杜邦太陽能、還是醞釀出臺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相信政府在推動我市太陽能產業發展上有更大作為。
記者:可以給政府提一些政策建議嗎?
柯漢奇:大運會即將在深圳召開,政府部門可及時倡導“綠色大運”,一個主要宣傳方向是讓太陽能應用在我市深入民心。同時,利用國家出臺“金太陽示范工程”政策,加緊制定我市實施和補貼細則,支持太陽能下游應用,以帶動上游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研發生產。
政策建議
業界建議加大財稅扶持力度鼓勵企業競標國家示范項目
設立專項資金扶持光伏產業發展
深圳太陽能產業“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面對國家出臺的新政策和正在快速壯大的市場,如何從政策層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動我市太陽能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業內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
1、鼓勵發展高效低成本太陽能電池,集中力量突破薄膜電池關鍵技術。
專家指出,我市薄膜電池發展基礎雄厚,擁有杜邦、創益、拓日等一批薄膜電池生產企業,擁有市重點實驗室哈工大薄膜電池研究實驗室。建議我市進行專題科研攻關并設立“光伏產業專項科研經費”,對光伏產業發展選題立項進行攻關,發展高效低成本電池,突破薄膜電池生產技術和工藝,打破制約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通過示范,開展太陽能發電系統、BIPV及太陽能電池應用產品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推進光伏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2、盡快啟動太陽能發電應用市場,以帶動產業發展。
企業界人士建議從公共建筑開始,在全社會推廣光伏電池的普及和應用,逐步培育我市光伏電池產業的市場。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全面推廣太陽能在照明、熱水供應的綜合應用,如道路上使用太陽能路燈、樓頂鋪設太陽能電池發電系統、高速公路開建太陽能路燈配套設施、新建住宅的公用電源應用我市太陽能電池產品。在條件成熟時建設太陽能電站,推行光伏發電并網,實行國家電價補貼優惠政策。
3、健全相應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建立相應的光伏發電并網檢測認證體系,建立對光伏企業施工的資質認證體系,研究建立BIPV相關標準。
4、加大財稅扶持力度。推動設立“市光伏發電專項資金”,對光伏并網發電電價、光伏發電示范推廣工程給予補貼,引導和鼓勵光伏企業投標競爭國家光伏發電示范項目。支持符合條件的新能源企業申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技術產業化專項,加大國家和省市已出臺稅費減免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加快將符合條件的新能源企業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引導企業用好國家鼓勵進口設備的減免稅政策。
5、加大人才的培養。
支持本地高校設置光伏產業等相關專業,建議在南方科技大學設立光伏學院。同時,鼓勵在深高校設立相應的科研機構,堅持產學研相結合,鼓勵開展光伏產業研究,加快光伏產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成熟企業建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
6、加強金融創新,拓寬融資渠道。
利用我市金融優勢,優先支持符合產業調整和振興方向的企業在深交所上市,發行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資。建立政府與金融機構溝通協調機制,搭建銀企對接合作平臺,主動向金融機構推薦我市重點發展的新能源產業項目。利用我市建設金融實驗區的機遇,引導風投機構開展對新能源企業的投資。
7、加大支持太陽能學會等中介機構的建設。
業內人士認為,華南地區迄今沒有具影響力的光伏專業展,我市可支持相關中介機構舉辦展覽,在政策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培育發展會展經濟。同時,加強檢測機構的檢測,推動第三方服務。
(編輯:全球電池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