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光伏產業已有一定產業基礎,但在發展中也暴露出嚴重問題
1、我國光伏產業的產業鏈漸趨完整,技術能力迅速提高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國,光伏電池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在全球排名前30位的光伏電池生產企業中,中國已占了10家。
我國光伏產業早期發展的突出特征是“兩頭在外”:關鍵材料多晶硅來自國外、產品銷往國外。前者是因為國內缺乏技術能力,后者是因為國內難以承受光伏發電的高成本。發展模式是先從封裝組件等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低端做起,然后快速向多晶硅生產等產業高端環節升級。這種發展模式比較適合中國國情,在發展初期缺乏核心技術并只能依靠進口多晶硅材料的情況下,為快速搶占國際市場,國內以民營資本為主的光伏企業充分利用本土低成本制造優勢,通過在境外資本市場上市獲得資金支持,先從產業下游的組件封裝和電池干起,很快就占領了全球電池生產和組件封裝市場。2008年中國光伏電池產能達3GW,產量達2.3GW,封裝能力達5GW,光伏組件產量達3GW。近年來當國內多晶硅瓶頸制約越來越突出的時候,一些已有一定產業經驗和資金積累的國內企業,從2006年起開始進入多晶硅生產領域,目前國內已有近50家企業投資多晶硅生產,2008年我國多晶硅產量達到4500噸,產能達到2萬噸,在建產能估計已超過4萬噸,中國多晶硅只能依靠進口的局面很快就會改變(見表2)。
國內巨大產能擴張的背后也涌動著一輪新的技術變革。目前國內一些公司在利用物理法(硅在整個處理過程中,不發生化學反應的多晶硅生產法)獲取高純度硅的技術方面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可用物理法提純出6—9個“9”(99.9999999%)的多晶硅,轉換效率達到14%,而投資成本只是西門子法的1/10。這些新的技術如得到廣泛采用,國內多晶硅的成本和能耗等都會有幾何級的降低,會對全球已有光伏產業格局產生顛覆的影響。
中國由于光伏產業規模大、制造成本低,產業競爭更為激烈,在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方面很可能走在全球前列。2009年3月,中國敦煌10MW并網型光伏發電項目招標中,所有投標都低于2元/KWh,最低標0.69元/KWh,次低標1.09元/KWh,這說明中國光伏企業已具有相當的價格承受能力。
2、我國光伏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現在各方面普遍擔心光伏產業是否會重蹈其他新興產業覆轍,發展快也亂得快。我國很多新興產業發展常常經歷的一個怪圈是,當該產業出現重大發展機會的時候,各種資本會大舉進入該產業;在沒有自主技術支撐的情況下,企業就通過引進國外技術和生產線在國內迅速形成巨大的生產能力,往往在一半甚至更短的時間內達到國外經過多年才能實現的產能。這種“一哄而上”的結果很容易迅速導致國內甚至全球的產能過剩。而面對產能過剩的巨大壓力,很多企業又偏好于采取以規模化獲取低成本和超低價格的競爭戰略全力打壓競爭對手,整個行業很快陷入惡性競爭。低水平競爭導致企業利潤率降低,結果是嚴重削弱了企業和行業的研發投資,使整個行業長期停留在低水平,新產業很快被做“濫”了。需要警惕的是,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已經出現了這樣苗頭,如不及時進行政策引導和調整,其也難逃“暴生暴濫”的命運。到那時,受損害的不僅是一大批光伏制造企業,還會影響到我國整個能源行業的健康發展,使我們失去利用已形成的產業基礎盡快搶占世界新能源產業前列的難得機遇。
我國光伏產業在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主要是盲目擴充產能、低價惡性競爭、污染控制不嚴格、大部分企業技術能力不足。
投資過于盲目。自2006年以來,國內光伏領域的投資呈爆炸式增長。尤其是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該領域的投資不但沒有減弱,反而逆市而上。據不完全統計,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國內已有14個省市提出將光伏產業作為新興支柱產業。投資速度快、力度大,說明光伏產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各方面有發展的強烈積極性。光伏領域的投資為何會增長如此之快?原因之一是投資界和產業界對國內光伏應用市場抱有極為樂觀的態度,帶有賭國內光伏應用必定會有爆炸式增長的意圖。原因之二是光伏產業的高利潤率。就多晶硅環節,2008年的利潤高達45%,在金融危機發生后還保持在30%以上,現在出現虧損的多是組件封裝和電池生產企業。第三個原因是基于地方發展經濟追求GDP的強烈驅動。光伏產業是一個資本密集、產業鏈長、產值大、投資回收期短的產業,上一個產能1000噸的多晶硅項目,至少會拉動當地投資10—13億元,可以在2—3年內投產,投產后每年可形成6—8億元的產值,還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因此,發展光伏產業對一些地方政府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地方政府追求大項目、企業追求高利潤等多重因素的驅動下,對光伏的投資已經越來越偏離市場的理性軌道,帶有了很大的盲目性。國內目前多晶硅的產能已由2006年的3300噸猛增至2008年的2萬噸,增長了5倍多,有的一家企業就可形成4000噸的產能,然而2008年全球的多晶硅需求只有4.52萬噸。國內光伏組件和電池生產領域的產能過剩更為嚴重,在國外市場因為金融危機迅速萎縮的情況下,這些企業更多地寄希望國內市場能盡快啟動,提出光伏領域也要政府“救市”。
惡性競爭嚴重。一哄而上和各自為政的結果就是產能迅速過剩和惡性競爭。目前光伏產業的惡性競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低端。低附加值再加上惡性競爭,使得這些環節的利潤迅速減少,在高端多晶硅環節利潤率仍有30%的情況下,光伏組件企業的利潤不足10%,而且還在持續走低,慘烈的價格戰不斷升級。前幾年,由于國內企業各自為政,在進口多晶硅時相互抬價,使國際多晶硅的價格由2005年50美元/kg陡升至2008年的410美元/kg。如表3中行業調查的數據,在國內多晶硅成本2.04美元/W時國外僅1.08美元/W,幾乎高一倍,讓國外多晶硅企業坐收利潤,國內企業卻不得不承擔了過多的成本,靠低成本制造才維持了組件的競爭力。這兩年國內眾多企業又都爭著上多晶硅項目,產能已呈現出過剩,光伏組件企業間相互殘殺的局面很可能會在多晶硅領域再演。
增長過快和監管不到位造成環境污染和產品質量問題。如前所述光伏產業本身所造成的污染不是不能控制,西方國家以及國內少數先進企業目前都已能解決多晶硅提煉環節產生的四氯化硅等污染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問題。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為了上項目保發展而有意放松環境監管,有關部門又沒有及時出臺或更新有關光伏產業的環保和產品標準,而企業為壓低成本有意減少必須的污染控制投入,其結果是在國外沒有產生污染的光伏產業,在國內卻成為一些地方的重要污染源。在很多不進行環境投入的企業也能生產并且能以此形成巨大成本優勢的情況下,一些安裝了污染物回收設備的企業最終選擇了同流合污,相關設備棄而不用,任污染物泛濫。由于一些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的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導致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國產光伏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退貨等質量糾紛事件不斷增加,嚴重影響了中國光伏產品的形象和國際競爭力。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截止到目前,國內很多曾一度被追捧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光伏企業,實質上并沒有太多技術含量。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光伏企業獲利的主要途徑是依靠低成本。我國能源和勞動力便宜,再加上國內環境監管不嚴、企業不用支付較多污染成本,即使國內企業購買的多晶硅成本明顯偏高,但在如硅錠/硅片、太陽電池、光伏組件等環節的生產成本,中國也只相當于美國的約二分之一。
由于依靠快速生產和低成本戰略能很快取得回報,多數企業根本顧不上搞研發,也沒有經過必要的技術積累過程。從整體上看,在多晶硅提純技術、電池轉換率、切片技術、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和工藝上,以及基礎科學和未來新技術研發上我們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