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周明明以優異的成績在杭州師范學院化學系畢業,分配到位于太湖之濱的家鄉——長興縣虹溪中學任教。十多年寒窗,終于學有所成。在別人看來,教師先生是令人羨慕的“鐵飯碗”,大可安安心心地當好一名化學教師。然而,他卻令一般人不解地冒起了另行擇業的風險。
上世紀90年代初,電動助力車已經在國內市場悄然興起,且以年增幅30%的速度發展。然而,為之配套的國產鉛酸蓄電池的使用壽命僅半年左右。用戶與電動助力車制造廠對國產電池質量抱怨不絕,洋品牌蓄電池趁機大舉登陸國內市場。一時間,洋品牌電池廣告充斥電源技術專業雜志、電動助力車生產廠家和經銷商紛紛打起了采用洋品牌電池配套以示優質車輛的廣告,民族電池工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此時此刻,出身于電源研發之家和酷愛化學專業技術的周明明,再也站不住三尺講臺,不顧家人的反對,于1995年毅然辭去公職,辦起集研發與制造于一體的電池廠,立志研發出能與洋品牌叫板的優質國產電動助力車鉛酸蓄電池。
8000元啟動資金,3間簡陋民房加上十幾號員工,一個小小的家庭作坊式企業就誕生了。
與別的民營企業老板不同的是周明明的另類經營思路。他認為,國產蓄電池性能技術要迅速改變現狀追超國際水平,唯有聚集國內蓄電池頂級專家,發揮各人所長,綜合各方特長,形成一個“超威技術團隊”,才會產生驚人之作的發展軌跡。
企業創立之初,周明明堅持采用“兩條腿”走路和“兩手”一起抓的企業發展策略。所謂“兩條腿”,就是起步階段以生產技術要求并不高的摩托車用鉛酸蓄電池,一來可以“養家”,二來可在生產過程中對工人作為“練兵”和“培訓”基礎知識用,三來可將剩余價值用作研發新型電動助力車用鉛酸(膠體)蓄電池的科研資金。所謂“兩手”一起抓,“一手”從周一到周五為全身心投入到實驗室與生產車間進行試制工作,每天工作達16個小時之多。夜深人靜,安靜的廠區除了門衛,只剩下他一人在做著各種理化測試或分析各種理化檢測數據,繼續做他的新產品研發工作。餓了,開水、冷飯、蘿卜干就是他的夜宵。有時客戶到了縣城,他來不及換掉被稀硫酸灼蝕成千瘡百孔的褲子,騎著破舊摩托車直奔10公里外的縣城迎接客戶。周六和周日,他把家里的攤子扔給父親,騰出“一手”跑出去廣交朋友,“不自量力”地上門尋訪國內頂尖的知名專家,邀請他們擔任企業的技術顧問。他必須沖破萬重難關,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去實現他的夢想。
當時,超威實在太小,周明明的“書生意氣”讓很多人搖頭。然而,周明明不怕碰壁、鍥而不舍的精神,對蓄電池產業發展的獨到見解和立志要為民族電池工業水平超越洋品牌的赤誠之心,終于打動了眾多專家的心,他向北京、沈陽、哈爾濱、重慶、上海、廈門的著名蓄電池科研部門、電化學專業博導等一批國內頂級專家和教授發出了十多張聘書,獲得了一流的技術支持。
2000年4月,歷經4年多的攻關,超威第一個產品電動助力車蓄電池一面市,就以出眾的品質產生了“一石起浪”的效應,其性能檢測指標超過知名廠家,國內各大電動助力車生產企業試用后叫好不絕,不少廠家終止了與洋品牌的合作,轉而倒向超威。
正是第一個產品的優異表現,使他賺足了“第一桶金”,短短二三年便完成了原始積累。有了財力支撐,周明明更表現出了高水平“理才”的氣魄,不惜重金引進大批高級研發、管理人才,以求把自創品牌的金字塔做得更高更大,基礎做得更結實。
2001年,超威跨出“超越權威”第一步。在熟知了納米材料的奇功妙用后,周明明以扎實的研發方案和十分低調的姿態,組織超威技術團隊開展了近百次的試驗工作,在國內同行中率先將納米技術成功應用于電動自行車用蓄電池的制造中,產品經國家權威部門檢測,各項性能指標全面超過行業標準,其中最關鍵的使用壽命性能超出行業標準一倍以上,整體性能超過了進口的同類產品,把傳統工藝生產的鉛酸蓄電池遠遠拋在了后面。超威這一步革命性工藝,與世界先進水平一下子縮短了幾十年的距離,成為與國外先進性能水平的膠體蓄電池媲美的產品,而售價僅是同類進口產品的2/3。當超威申請科技成果鑒定時,有關部門十分吃驚,他們在數月前還在以幾十萬元的補助為支持條件,開展納米技術在蓄電池生產運用科技項目的網上招標活動。
周明明演繹了“能人造超威”的奇跡。他說,超威是一家專業制造動力電源產品的企業,創立品牌特色,首先要積蓄“動力”,就是要把一流的人才團隊和全新的品牌觀念作為企業的“原動力”來經營。有了“原動力”加上科學的管理作為“催化劑”,自然就會“裂變”。周明明創業初期立下的“兩大目標”,至此已基本實現。誰也沒有料到,幾年后超威會夢幻般地成為全國蓄電池行業的領頭雁。
